一名14岁男性患者就诊于颌面外科,旨在进一步检查在常规全景片上偶然发现的左侧下颌骨透射性病变。患者在本次就诊前5年曾因跌倒撞击下巴导致外伤。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显示在下颌骨体部(图1A,B)存在一个单房、界限清晰的低密度病灶,并具有薄的硬化边缘。该病灶呈轻度多小叶状形态,导致颊侧和舌侧骨皮质变薄。虽然与43号牙的根尖关系紧密,但并未出现侵蚀(图2B)。
抑脂(FS)T2加权磁共振图像显示,在下颌骨体正中部位出现一个高信号、边界清晰且伴轻度多小叶状边缘的病灶(图3A,3B)。
冠状位T1加权磁共振图像在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前(图3C)和后(图3D,3E)显示轻微的外围环状强化。
特发性骨腔(IBC)或单纯性骨囊肿(SB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骨内腔,多见于青壮年人群 [1-5]。
IBC是一种假性囊肿,因为它缺乏上皮内衬,内部为空或含有浆液或血性液体,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出血性骨囊肿”。由于在某些病例中与外伤有关,且可出现疼痛、牙齿敏感和感觉异常等症状,故IBC也被称为外伤性骨囊肿。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病变无症状且无明显外伤史,通常在进行牙科检查时的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1,4]。
将IBC与更令人担忧的牙源性病变区分开来非常重要。主要的成像方式包括全景片和(CBCT),在部分病例中,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进一步的特征分析和软组织侵犯范围的评估 [2,3,4]。
IBC的典型放射学表现为放射透亮、单囊性病变,边界清晰,在牙根之间扩张,伴随无或轻度的骨皮质膨胀。下颌体是最常受累的区域。尽管其具有一定的膨胀潜力,但牙齿移位或根吸收并不常见,而且牙周膜硬板通常保持完整或仅部分破坏 [1-4]。 [1-4].
(CB)CT扫描通常显示居中、界限清晰、轻度或无膨胀的薄壁性溶骨性病变,边缘硬化很少或不存在。
MRI通常可通过显示病变的液体成分来证实该病变的囊性特征。非并发病变中很少出现液-液平面。然而,骨折的IBC可含有血性产物和液-液平面。MRI上,病变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或短T1反转恢复(ST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 [1-4]。
上述影像学特征具有特征性,通常足以诊断IBC,而无需进一步侵入性检查。然而,极少数情况下,临床影像结果并不明确,需要进行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检查以获得最终诊断,并将该病变与其他颌骨透射性病变区分开来 [1,2,4]。本病例的组织学检查显示缺乏上皮内衬。
IBC通常为自限性良性病变,在骨骼发育成熟后可自行愈合。因此,短期随访大多是最佳选择,应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手术干预。有症状的病例可进行有限的探查和搔刮术,并配合适当的随访。总体预后良好 [1-5]。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特发性骨腔
基于提供的全景片、侧位片以及后续的CT和MRI图像,可见患者左侧下颌骨(下颌体区域)内出现一处清晰边界的单一透亮(X线下的“低密度”或“透亮”)病变。
在常规X线及CT图像上,该病变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界限较为清晰,局部骨皮质虽略有变薄但无明显破坏和明显骨质膨胀。牙根形态保持完整,邻近牙齿牙根并未见明显吸收或松动,局部骨质呈空腔样改变。
在MRI图像上,病变区域显示T1加权序列信号较低,T2加权及STIR序列信号较高,提示病灶内含液性成分;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或浸润迹象。整体表现与单纯性腔隙(囊样)病变相吻合。
结合患者年龄(14 岁)、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的病史、既往外伤史以及影像学的典型空腔性表现,并排除牙源性囊肿及良性肿瘤等可能后,最可能的诊断为:
单纯性骨囊肿(Idiopathic Bone Cavity / Traumatic Bone Cyst)。
若需进一步明确,可于手术探查或病理取材时发现空腔、可不见上皮衬里,从而与其他囊性或肿瘤性病变相区分。
基于单纯性骨囊肿(IBC/SBC)的良性与自限性特点,通常在无明显症状或功能障碍时可采取保守随访策略,定期复查评估病变大小和周围骨质情况。若病变体积较大、有症状或影响功能,或在随访中出现扩大倾向,则考虑适当手术探查、刮除及促进骨愈合。
1. 保守随访与观察
患者无明显不适或功能受限时,可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复查,以观察病变是否存在进展或增加。许多单纯性骨囊肿在骨骼发育成熟后可逐渐稳定或愈合。
2. 外科处理
如出现疼痛、明显骨质变薄或怀疑病变进行性增大,可进行有限的手术探查,如必要时将病变腔刮除促进骨愈合。手术后仍需定期随访,监测局部骨修复进程。
3. 康复与运动处方
大型囊腔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在术后初期或有骨质较脆弱时避免大强度冲击运动,如跑跳类活动;待局部骨质逐渐愈合稳固后,可逐步恢复活动量。遵循以下FITT-VP原则:
本报告仅基于患者提供的有限信息及影像学表现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特发性骨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