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周围不常见的病变

临床病例 01.04.202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1岁,女性
作者: Ana Primitivo, Pedro Sousa, Rita Cruz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1岁女性,伴有可触及的膝部肿块,报告在过去2年中出现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逐渐受限。该肿块自婴儿期起即已存在,但在过去2年中逐渐增大。她否认外伤史。

神经学检查正常,没有感觉功能缺失。

影像学表现

在普通X线片中,发现膝关节后方有一个软组织致密影。(图1)

超声检查(高频线阵 6-15 MHz)显示一个界限清晰、椭圆形、回声减弱的包块,内部混合但以实性为主,并有透声增强。

彩色多普勒(图2)未见血管化征象。

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一个界限清晰的关节外病变。

其前方由缝匠肌腱和股薄肌腱界定,后方由半膜肌腱和半腱肌腱界定。

在 T1 加权像(T1WI)中病变呈均匀低信号,在质子密度脂肪抑制(DP-FS)序列(图3)中信号不均且呈高信号,对比增强后主要在中央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图4)。未见病变周围水肿,病变周围脂肪平面完整。

病变已行手术切除,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病理检查结果与神经纤维瘤相符,CD34 标记呈阳性。

病情讨论

神经纤维瘤是与施旺细胞增殖相关的周围神经鞘肿瘤(PNST)。[1] 传统上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孤立型、弥漫型和丛状型。弥漫型神经纤维瘤和丛状型神经纤维瘤与神经纤维瘤病密切相关。散发的和弥漫型神经纤维瘤仅在极少数情况下会进展为恶性。[2] 绝大多数神经纤维瘤(>90%)是孤立存在的。

超声目前被认为是评估神经的首选方法。[3]

然而,由于该病变位于较深部位,这可能限制了超声成像的效果。

MRI 能够准确地定位并确定病变范围。已有文献指出,多个 MRI 征象对诊断 PNST 具有重要价值,包括脂肪分裂征、束状模式、靶征、薄的高信号边缘,以及可识别进入或离开心的神经。[4] 局灶性神经纤维瘤通常表现为非特异性信号强度并具有可变的对比增强。[4] 在我们病例中并未出现典型的靶征,其特点是在 T2 加权像上表现为由于黏液样物质造成的周边高信号,以及相对低信号的纤维成分位于中央。[6]

局灶性神经纤维瘤常累及浅表皮肤神经,但也可累及更大的神经。[7]

神经纤维瘤与其母神经紧密相连,以纵向梭形方式生长,神经从病灶处出入。另一方面,神经鞘瘤则表现为偏心性梭形肿块,位于受累神经旁。此外,神经鞘瘤和被累及的神经都包含在真正的囊膜(外膜)中. [4]

显示肿块与神经相邻且神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状或梭形增粗,是确诊神经源性肿瘤的关键特征,但在我们本例中,即使在 MRI 上也未能明确显示。

与神经鞘瘤不同,大多数神经纤维瘤在宏观上是实性肿瘤;囊性变、细胞量低及黄瘤样组织并不常见。[8]

MRI 在鉴别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方面具有一定作用。然而,没有单一或组合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对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进行明确鉴别。[9]

最近,Snoj 等人提出,高场强 MRI 显微成像比高频超声更能清晰地区分神经束解剖结构。[10] 这有望在未来提高对神经源性病变诊断的信心。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价值在文献中仍存在争议。[3, 11]

总之,我们报道了一例孤立性神经纤维瘤病例,该病例缺乏文献中通常描述的影像学征象。

 

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孤立性神经纤维瘤
包含性囊肿
慢性鹅足滑囊炎
滑膜肉瘤

最终诊断

孤立性神经纤维瘤

图像分析

普通X线侧位片

icon
在膝关节后方可见一个清晰的软组织影。

超声图像带彩色多普勒(线阵探头 6-15 MHz)

icon
边界清晰、回声较低的肿块,混合但主要为实性,并伴有声学增强。无血管化迹象。

MRI图像冠状位T1加权像(A)和轴向DP脂肪抑制像(B)

icon
冠状位 T1 加权图像(WI)显示一个界限清晰的关节外病灶,在 T1 WI 上呈均匀低信号。
icon
该病灶在轴位 DP FS 序列中呈现异质性且高信号,周边可见少量低信号线状区域 (r)

核磁共振成像(1.5 特斯拉)

icon
T1 WI脂肪抑制图像在钆剂注射前(A.)和之后(B.),以及减影序列(C.)。该病灶显示均匀的int
icon
T1加权脂肪抑制图像在注射钆剂前 (A) 和注射钆剂后 (B),以及减影序列 (C)。该病灶显示出均匀的int
icon
T1WI脂肪饱和序列在给予钆剂前 (A.) 和给予钆剂后 (B.),以及减影序列 (C.)。该病变显示了均匀的 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