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1岁男性因不明原因的肋部疼痛被送往急诊科,并进行了腹部和骨盆CT扫描以进行评估。
轴向和冠状 CT 图像显示了一个透镜状骨病变,中心呈低密度,边缘为平滑的硬化边,位于左髂骨内侧、髂腰肌后方。其大小为 35 x 18 mm,并在病变与剩余骨髓之间出现一条高密度的细线,即“幽灵原生皮质”征(图 1 a-b)。
为了进一步检查,进行了骨盆 X 线平片和磁共振成像(MR)。X 线显示在左髂骨处有一个椭圆形病变,中心放射透亮,边缘为清晰的硬化(图 2)。MR 图像揭示了一个边界光滑、局灶性偏心的双凸透镜状病变,充气样地扩张至左髂骨前侧,具有硬化边缘。在 T1 FS 加权序列中信号呈中高信号,在 T2 STIR 加权序列中可见不均匀高信号并伴随磁敏感伪影,注射钆剂后 T1 FS 加权图像中无强化(图 3 a-c),且无骨膜反应或骨水肿。
髂骨骨膜下血肿是一种罕见的创伤后疾病,具有两个阶段[1-3]。急性期的特点是钝性创伤导致骨膜与骨的松散连接,最终引起髂腰血管的血管损伤[1-3]。血肿可完全愈合,也可发展为不同程度的骨化[1-3]。该阶段主要影响年轻患者,临床上可能无症状,或导致非特异性不适、压痛、剧烈疼痛,以及由于对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占位效应而引起的神经运动和感觉症状[2,3]。慢性期的特点是在因其他主诉进行腹盆腔CT检查时偶然发现,通常无症状[2]。几乎对这种慢性疾病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包括透镜状病变、光滑的硬化边缘,以及“原生皮质幽灵”征象——即在病变与残余骨髓之间存在一条高密度线[1,2,4]。
总之,髂骨慢性骨膜下血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通常无症状,继发于青年时期的钝性创伤,常由放射科医师在无意中发现。应注意与更具侵袭性的病变相区分,以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或治疗。
已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髂骨慢性骨膜下血肿
患者男性,61 岁。因非特异性肋部疼痛就诊,行腹盆部 CT 检查时偶然发现右侧髂骨骨皮质下方有一梭形或透镜形病灶。根据所附 CT、MRI 及 X 线图像显示:
综上所述,该病灶具有典型的“光滑硬化缘”与“native cortical ghost”征象,符合髂骨慢性骨膜下(皮下)血肿的特征。
基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包括:
综合患者年龄、既往可能有的青壮年时期外伤史、目前影像学所见以及无明显积极症状的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慢性髂骨骨膜下血肿(Chronic Subperiosteal Hematoma of the Iliac Bone)。
该病变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理改变,多为既往外伤所致,常在日后体检或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通常无需额外侵入性操作即可确诊。
1. 治疗策略: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确保动作规范,避免髋关节或腰椎反复过度负荷。若患者有骨质疏松、高血压或心肺功能不佳等情况,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性。
本报告基于患者提供的有限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仅作为临床参考,不可替代面对面诊断或专业医生的诊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变化,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或咨询专科医生。
髂骨慢性骨膜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