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巨细胞瘤的 MRI 和 CT 影像学表现

临床病例 12.10.202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5岁,女性
作者: Dr. Niharika Prasad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35岁女性,三个月来出现逐渐加重的下腰痛,疼痛向双腿放射,并伴有刺痛和麻木。她近期有便秘史,但没有尿失禁。既往无脊柱手术或创伤史。

影像学表现

患者进行了腰骶椎的平扫及增强MRI检查(3特斯拉西门子MRI扫描仪)。可见一个边界清晰、膨胀性、破坏性的肿物,大小为7.3x6.5x7.6 cm,累及骶骨。病灶扩展至右骶髂关节的关节下部分及S1椎体的上终板。可见骶管明显变窄并伴有软组织延伸。向前,肿物延伸至骶前间隙,未累及直肠;向后则侵及相邻椎旁肌及双侧梨状肌。 在T1W图像上与肌肉等信号,在T2W和STIR图像上呈等信号至轻度高信号。可见少量在T2 & STIR上高信号的囊性区域。未见液-液平面。增强后MR图像显示肿物不均匀强化,伴不强化的坏死区域。周围软组织可见水肿。对其余脊柱的筛查未见其他病变。CT还显示右侧近正中骶骨的病理性骨折,延伸至S5椎体。

进行了CT引导下活检;组织病理学显示多发巨细胞并伴有动脉瘤样改变。无异型性特征。患者被转至其他中心进一步治疗。

病情讨论

各类病理改变都可能累及骶骨,包括感染性、炎症性、创伤后及肿瘤性病变。这些病变可延伸至骶前间隙。[1] 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临床病史,以及病变位置、钙化或液-液平面等影像学发现,可协助诊断。[2] 与CT相比,MRI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其更适合显示该区域任何病变的解剖关系以及神经受累情况。[1] 它是首选的检查方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CT可以用于评估病变基质、检测病理性骨折、在CT引导下进行活检,以及针对无法进行MRI的患者。

巨细胞瘤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骶骨肿瘤。它常见于20至40岁之间的患者,且女性更为多见。该肿瘤具有溶骨性、膨胀性和偏心性特点。CT可见带有薄硬化缘的软组织肿块。MRI上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可出现液-液平面。CT和MR成像对比增强明显,可存在出血或坏死区。以下列出了鉴别诊断。

另一个在年轻患者中出现的良性肿瘤是动脉瘤样骨囊肿,其表现为多房性、膨胀性的病变,并可见多个液-液平面。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施万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以及脊索瘤。T2加权图像上的“靶征”可见于神经纤维瘤,而副神经节瘤血供丰富,可能出现出血。神经源性肿瘤可扩张骶骨管及神经孔。[1, 2] 脊索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骶骨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由于其来源于脊索残余,常位于正中线。典型上为溶骨性、膨胀性病变,因含黏蛋白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不少情况下可见出血,并常有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成分。其局部侵袭性强。[1, 2, 3, 4] 软骨肉瘤表现为破坏性、溶骨性病变,伴有骨内缘的侵蚀及骨外延伸,可见代表软骨基质的“环状及弧形”钙化。Ewing肉瘤为溶骨性病变,伴有巨大的骨外成分侵入椎管。[5] 浆细胞瘤多见于老年患者。骶骨的转移瘤可能来自骨盆原发恶性肿瘤。PET/CT上FDG摄取增加可有助于对淋巴瘤等肿瘤的评估。

对于巨细胞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最常见的是刮除和植骨。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可考虑放射治疗。术前CT和MRI对手术规划非常重要。[5]

鉴别诊断列表

骶骨巨细胞瘤
浆细胞瘤
淋巴瘤
转移

最终诊断

骶骨巨细胞瘤

图像分析

icon
T1 加权矢状面 MR 图像显示骶骨内一个等信号、膨胀性的肿物病变。(TR:500 毫秒;TE:11 毫秒,F)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T2加权矢状面磁共振成像显示骶骨内出现等至高信号的膨胀性肿块病变。(TR:3840 毫秒;TE:84)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冠状位STIR图像显示在骶骨正中线处出现一个高信号肿块,并且高信号延伸至相邻部位

对不起,我没有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要翻译的具体文本或上下文。

icon
造影后轴位MR图像显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并浸润双侧梨状肌。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轴向骨窗CT图像显示骶骨内存在溶骨性、破坏性且呈膨胀的病变,并伴有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