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格伦德综合征

临床病例 13.01.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8岁,男性
作者: Neethu PM, Juvaina P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8岁的男性,无已知合并症,因右踝后方疼痛的软组织肿胀就诊。

影像学表现

在右足跟的侧位X线片上,可见阳性平行俯角线,证实存在明显的跟骨滑囊突起。未见任何相关的皮质侵蚀。(图1)。在跟腱附着处的软组织密度增高,并可见后方轮廓凸起。踝关节侧位片还显示跟腱前脂肪垫区域的软组织密度增高。可见在跟腱附着处存在异位骨形成,并且远端跟腱出现腱内钙化。(图2)。

右踝关节的矢状位T1加权非脂肪抑制图像显示明显的跟骨滑囊突起以及扩张的跟骨后滑囊。(图3)。

矢状位T1加权脂肪抑制对比增强图像显示增强的跟骨后滑囊、远端跟腱内及滑囊突起骨髓以及跟腱附着处的异常强化。(图4)。

右踝关节的矢状位STIR图像显示扩张的跟骨后滑囊,并在滑囊突起和跟腱附着处可见骨髓异常高信号。(图5)。

病情讨论

背景

Haglund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后足跟痛原因,最早由Patrick Haglund于1928年描述[1,2]

该疾病由机械性诱发的后足跟局部软组织炎症所致,包括表浅滑囊炎、跟腱病变和跟后滑囊炎。这些改变多见于具有突出的跟骨滑囊突起的易感人群,长期受到鞋后帮反复压迫而导致[3]

临床视角

Haglund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在跟腱附着处出现疼痛性的软组织肿胀,即所谓的“pump bump”。患者年龄从青年到老年不等,男女均可发病,日常活动方式也各不相同。临床诊断常常会被其他后足疼痛原因所混淆,例如单纯的跟后滑囊炎,或因Reiter综合征或类风湿关节炎等系统性关节病所累及的后足部病变。足跟内翻和高足弓是促发因素[2,3]

影像学视角

普通X线片在站立侧位时可用于评估跟骨突出部(Haglund畸形)的突出程度。包括后倾线和Fowler角在内的多种客观影像学评估方法已经被广泛描述。

Fowler和Philip提出的后跟骨角,是由与前结节及内侧结节相切的基线,与与滑囊突起的后方面及后侧结节相切的线所形成的交角。

平行倾斜线用于判断滑囊突出部的显著程度,其中下方的平行倾斜线是与后跟骨角相同方法作出的基线;上方的平行倾斜线从距骨关节面后缘处,平行于基线向上作出。如果滑囊突出部与上方的平行倾斜线接触或低于该线,则属于正常范围[1]

评估软组织异常对于作出诊断至关重要。如果在影像上缺失了透明的跟后滑囊窝,可能提示潜在的跟后滑囊炎。跟腱肿胀以及伴随的钙化也可能出现。表浅滑囊炎则表现为跟腱附着处后方软组织肿胀并呈现向外凸出。

在临床可疑但不明确的病例中,MRI可能是必要的,因为它对评估主要软组织病变(包括跟腱病变、跟后滑囊和跟腱后方滑囊炎)更具敏感性。T2加权矢状位图像可见在“pump bump”和跟腱内的信号强度增加。骨性突起在T1加权矢状位图像上显示清晰。在该病情中,如在“pump bump”处发现骨髓水肿,则可能支持机械压迫为病因机制的推断。

超声也是一种可行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用来检测软组织损害。也有文献报道,在超声引导下向跟后滑囊注射局部激素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疼痛缓解效果[1,3,4]

治疗 通常先进行保守治疗,随后可考虑进行滑囊切除术及Haglund畸形切除术[4]

结论

区分局部及系统性原因所致的后足痛至关重要,而临床上往往不易区分。[1,3]

鉴别诊断列表

哈格伦德综合征
全身性炎症性关节疾病,如赖特综合征和类风湿关节炎
跟腱病
单纯浅表性滑囊炎

最终诊断

哈格隆德综合征

图像分析

对不起,但我没有收到任何需翻译的英文内容。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 如果原文本是以 HTML 格式展示的,请在后续消息中一并附上完整文本,以便我能按需保留相关格式并进行准确翻译。

icon
跟骨侧位X线片显示平行螺距线阳性,证实存在明显的滑囊突起……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右踝关节侧位片显示在该水平软组织密度增高并呈现后方凸出的轮廓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矢状位 T1 加权未脂肪抑制的右踝关节图像显示跟骨显著的滑囊突起(绿色箭头)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icon
矢状位STIR图像显示右踝后跟滑囊(红色箭头)扩张,伴有异常的骨髓高信号

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矢状位 T1 加权脂肪抑制对比增强的右踝影像显示跟腱前滑液囊(绿色箭头)增强,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