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漏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不寻常表现

临床病例 30.03.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8岁,女性
作者: Jatinder P Singh, Bishika Pun, Vrishit Saraswat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8岁女性,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史并在服药期间,因剧烈的膝关节疼痛并放射至大腿而到急诊科就诊。她报告大约一周前曾出现类似疼痛并曾到急诊科就诊,接受了止痛药治疗后疼痛缓解。无外伤病史。为排除深静脉血栓(DVT)或破裂的贝克囊肿,安排了紧急超声检查。为排除股骨无菌性坏死,制作了骨盆X线检查。

影像学表现

骨盆X线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右膝超声检查未见贝克氏囊肿或深静脉血栓,髌上关节积液少量,内侧半月板体向内侧突出。由于疼痛的严重程度与影像学所见不相称,建议进行MRI检查。

对比增强MRI显示长节段弥漫性骨髓病变,T1呈低信号,T2/STIR呈高信号,并伴有不均匀强化,累及股骨近端及中段干骺部,可见周围骨膜水肿增强以及结节状骨外软组织成分,呈受限弥散。股骨近端干骺部后侧皮质可见小的局灶性骨内膜侵蚀,但未见明显皮质连续性破坏。右转子间区也可见一处相似的小范围骨髓信号异常。

PET CT显示多灶性摄取增高,累及双侧股骨、右下颌角、左肩盂、左侧第9肋骨、L2、L4和L5椎体、左耻骨及左髂骨。未见明显局部淋巴结病变。

在超声引导下对右股骨附近的软组织成分进行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病情讨论

背景

淋巴瘤被视为与狼疮相关的相对公认的恶性现象。[1]. 原发性骨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罕见的结外表现形式。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PBL的约80%.[2]一项研究探讨了系统性狼疮中淋巴瘤风险增加的预测因素,提示环磷酰胺和高累积糖皮质激素使用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3]

临床观点

发热、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是SLE相关淋巴瘤和并发SLE感染的共同临床特征。骨痛和肿胀是PB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然而,这些表现并非淋巴瘤所特有,并且可能与其他骨髓浸润性疾病有关。因此,全面评估症状的持续时间和慢性程度,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并进行组织和骨髓活检检查,对于做出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 [4, 5] 

影像学观点

暗示PBL等浸润性病变的MR成像特征是骨髓被替代,尤其是在X线片近乎正常的情况下。对于淋巴瘤等圆形细胞肿瘤,另一个更具特异性的特征是尽管有广泛的软组织和骨髓受累,皮质破坏却相对轻微。在怀疑骨淋巴瘤的患者中观察到这两个因素,将为诊断增添更大的确定性。FDG-PET表现为摄取增高,并展示其他受累部位。CT扫描有助于评估侵蚀并指导活检。 最后,在恰当的鉴别诊断中考虑淋巴瘤对于确保获取足够的活检样本以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其他检测至关重要。 [6]

结论 / 教学要点

对于表现出弥漫性骨髓改变、伴有软组织成分且皮质破坏相对较少的患者,应始终将原发性骨淋巴瘤作为鉴别诊断之一。结合PET/CT和活检的MR成像有助于提示诊断并使患者及早接受治疗。

已获得书面知情同意。

鉴别诊断列表

已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中的转移性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转移
尤因肉瘤
多发性骨髓瘤
白血病

最终诊断

在已知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中,转移性原发性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图像分析

没有提供可翻译的文本。

icon
冠状位 T1 加权图像显示右股骨干骺端弥漫性低信号髓质病变,没有明显迹象
icon
对应的冠状位 STIR T2 加权图像显示骨髓信号高信号,现在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邻近软组织的范围。
icon
轴向对比增强图像显示在股中间肌和大收肌内有增强的软组织成分。

icon
增强CT冠状位图像显示双侧股骨髓内轻度均匀强化病变(箭头)。N
icon
对应的FDG-PET图像显示双侧股骨摄取增高(右侧>左侧)
icon
FDG-PET图像显示在双侧股骨、右侧下颌角、左侧肩盂、左侧第9肋骨、L2、L4和L5存在摄取区。

抱歉,我没有收到需要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无法完成翻译。请提供需要翻译的文本。

icon
超声引导下在右侧股骨水平获得的活检图像显示了软组织病灶(圆圈处),其中可见活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