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背侧分支创伤后假性动脉瘤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13.05.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解剖学和功能成像
病人: 60岁,女性
作者: Sara Lucía López González, Manuel López Arroyave, Miguel Vega Arang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60岁的女性因左手背部外伤就诊,伴有功能受限、水肿、瘀斑,并在第一和第二掌指关节背侧以及舟状骨和大多角骨区域出现疼痛。她还主诉有烧灼感,并在活动时水肿加重。

影像学表现

左手X线检查:未见骨折。

左手CT:未见骨折或脱位。

对腕部进行了超声检查,包括背侧和掌侧评估:在疼痛部位(图2)可见皮下水肿及一个大小为6 x 4毫米的低回声病灶。该病灶有搏动性,彩色多普勒显示中心血流,“阴阳”征,周边可见血栓,颈部约1毫米(图2、图3)。该病灶起源于桡动脉远端,在其通过第一个跖间隙的过程中。桡动脉远端及掌弓通畅(图4)。影像学所见与桡动脉背侧分支假性动脉瘤相符。腕部结构保持良好,尺骨、桡骨或腕骨未见损伤(图1)。伸肌支持带及舟月韧带完整。

经加压治疗后左腕部非增强磁共振成像:桡动脉及其分支未见假性动脉瘤影像。未见明显韧带损伤。

病情讨论

假性动脉瘤是指在动脉壁和周围组织之间形成的血液聚集,伴有持续的血流,并与母动脉相通。它们由各种可能导致动脉壁所有层解剖的病因引起,例如钝性或穿透性创伤或感染(1–3)。上肢外周动脉假性动脉瘤较为罕见,而最罕见的部位是桡动脉(1,4)。

假性动脉瘤会表现为沿血管走行出现的搏动性、膨胀性肿块,可能压迫邻近结构,引起神经病变、静脉梗阻和血栓形成,导致创伤后持续性疼痛。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肿块效应,包括疼痛、水肿和感觉异常(1,3,4)。

首选的诊断方法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因为它是一种经济、无创且快速的方法,能够提供关于假性动脉瘤大小、形状、位置和血流的信息(3)。超声表现为邻近血管的病灶,内部血流呈湍流,可见所谓的“阴阳征”。在肿块与血管连接的颈部可观察到舒张期逆行血流和收缩期前向血流。假性动脉瘤腔内也可能存在血栓(1,4)。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尤其用于识别母动脉血管(2)。

并发症包括破裂、出血、栓子形成、缺血、皮肤完整性丧失以及感染(1,4)。

已经有多种治疗方式被报道,包括超声引导下的观察和加压、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血管内隔离及手术治疗(1,2,4)。

我们的患者在遭受钝性创伤后出现持续的腕背侧疼痛。她被转诊进行超声检查,以排除韧带或肌腱损伤。

检查过程中,发现软组织水肿并伴有剧烈疼痛。可见与桡动脉腕背侧分支相连的低回声病灶。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湍流,表现为上述“阴阳征”,并可见部分外围血栓。

在进行上肢区域阻滞麻醉后,进行了3小时的强力加压。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假性动脉瘤腔完全闭合,症状部分缓解。未见并发症,患者随后出院。

已获得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用于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桡动脉背侧分支创伤后假性动脉瘤
舟状骨骨折
舟月韧带损伤
血肿

最终诊断

桡动脉背侧分支的外伤后假性动脉瘤

图像分析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骨科医学相关内容。

icon
超声检查。桡月关节关系保持正常,无积液或滑膜炎。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超声检查:在疼痛部位可见一个中心有血流的低回声病灶,颈部宽约1毫米,起源于该区域的di……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超声检查。在疼痛部位的彩色多普勒观察到湍流,并出现“阴阳”征。这些体征是 comp…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彩色多普勒超声。远端桡动脉通畅,显示多相波谱。远端分支也同样通畅。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icon
彩色多普勒超声。持续压迫后,假性动脉瘤囊内被无回声和低回声内容物所填充,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