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性骨病变,类似成骨性转移病变。

临床病例 10.06.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7岁,女性
作者: Pedro Lameira, Sónia Palma, João Leitã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57岁的女性被转诊至  三级护理中心,因纵隔出现一个快速生长的肿块,对其恶性性质高度可疑。该患者有长期烟草暴露史,除此之外无其他相关病史。

影像学表现

增强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一个肺部肿块侵入前纵隔的左侧部分,并包绕纵隔血管结构,如左头臂静脉干(图1)。在右肺门上半部,可见第二个更小的实性肿块,压迫右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图2)。已经清晰显示侧支循环,涉及纵隔、胸壁以及椎静脉丛(图3)。

对该肿块进行活检后,证实其为恶性肿瘤,诊断为小细胞肺癌。

除上述发现外,作者在本次检查的动脉期观察到从C7到T4的多个椎体内出现多层次高密度结节影(图4),提出了成骨性骨转移的假设。这些“病灶”在检查的延迟期图像中消失(图5),成为本病例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

病情讨论

背景

在存在胸部中心静脉阻塞的情况下,通过椎体静脉丛发生逆向侧支静脉血流,会导致椎体骨髓的强化。 

这些伪病灶可能表现为成骨性病灶,尤其在患者其他部位已确诊恶性肿瘤的情形中,易被误认为骨转移灶。目前仅在少数文献中有相关报道 [1-6],此处展示并综述该现象。

一些作者将这些伪病灶称为“消失的骨转移灶” [2, 3],另一些作者称之为“椎体伪病理性强化” [5, 6],后者更准确地描述了其基础病理生理,因为在该情况中并无真实的转移灶。

术语“vanishing bone lesions”不应与“vanishing bone disease”(Gorham-Stout综合征)相混淆,后者是一种罕见病,特点是在骨基质破坏和血管结构增生的情况下导致骨破坏与吸收 [7]。

临床与影像学视角

了解胸部静脉解剖对于理解此种椎体强化模式并将其与其他更严重的病因相区别至关重要。

当存在胸部中心静脉阻塞时,特别是阻塞发生在上腔静脉或左右头臂静脉干,血流会通过多条侧支路径分流,包括内乳静脉、胸廓外侧静脉、椎体静脉丛以及奇静脉途径 [1]。椎体静脉丛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通过椎体内的众多内部侧支将前后部的静脉丛连接起来(图6)[2]。

虽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椎体强化呈现这种模式的确切机制,但普遍认为升高的静脉压通过椎体静脉丛产生逆向血流,以及造影剂反流进入椎体内静脉系统,是导致胸部中心静脉阻塞患者椎体显现这种伪病灶的主要原因 [1]。

在可疑情形下,可以通过后续CT(平扫或从对侧手臂或腿注射造影剂)、磁共振成像(MRI)、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或骨扫描,证实受累椎体外观正常,从而确认这些伪病灶的良性性质 [5]

结论

椎体伪病理性 强化由椎体静脉丛内侧支血流所致,在对来自胸部静脉阻塞患者的增强CT影像进行解读时,正被越来越多地认可为一种陷阱。识别此情况有助于在与我们病例相似的情形下避免误将其诊断为骨转移灶。

鉴别诊断列表

因椎丛淤血导致的假性骨转移
成骨性骨转移

最终诊断

由椎静脉丛淤血引起的假骨转移

图像分析

对比增强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icon
轴向增强胸部 CT 显示一个庞大的肿块侵入前纵隔左侧(asterixis),包绕…

增强胸部CT显示第二个肿块

icon
轴位(图 2a)和冠状位(图 2b)增强胸部 CT 显示在右肺门存在第二个、更小的病变。
icon
轴向(图 2a)和冠状(图 2b)增强胸部 CT 显示在右肺门处有一个更小的第二个病灶。

对比增强胸部CT显示侧支循环

icon
涉及纵隔、胸壁和椎静脉丛的侧支循环,源于胸部中央因素引起。

对比增强胸部CT显示椎骨中出现高衰减影像

icon
在T3(图4a)和T4(图4b)水平的轴向增强胸部CT可见位于d处的高密度结节样影。
icon
轴向增强胸部CT于T3(图4a)和T4(图4b)水平显示在d处出现高密度结节样影。
icon
在 T3(图 4a)和 T4(图 4b)水平进行的轴向增强胸部 CT 显示,在 d 区域可见高密度结节状影像。

延迟期对比增强胸部CT

icon
延迟期轴位增强胸部 CT 在 T3 和 T4 水平显示了椎体的典型形态学特征。

椎静脉丛的详细信息

icon
在 T2、T3 和 T4(图 6a)水平的轴向对比增强胸部 CT MIP 重建图像显示了 ver 的复杂性
icon
轴向增强胸部 CT MIP 重建图像在 T2、T3 和 T4 水平(图 6a)显示了 ver 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