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样骨瘤采用经皮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

临床病例 10.06.202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8岁,男性
作者: Hutsebaut Marie1, Vanhove Frédéric2, Bosch Saskia1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28岁男性,主诉右小腿中段疼痛已持续六个月。疼痛局限、无外伤史且与负重无关。夜间疼痛加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后可缓解。除病态肥胖外,临床检查结果正常。

影像学表现

右小腿的超声和肌电图结果正常。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排除了右侧椎间盘根性冲突的可能。

右小腿的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在右胫骨中段后外侧有一个小的圆形皮质型溶骨性病灶(直径四毫米),周围有明显的硬化性皮质增厚(图1a,1b)。在该溶骨性病灶内可见小的硬化灶,代表中心矿化。锝-99m骨显像(图2)在右胫骨中段显示一个局灶性放射性示踪剂摄取增高区。这些发现高度提示骨样骨瘤(OO)。

在超声引导下对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进行周围神经阻滞后,采用前外侧入路行经皮CT引导活检和射频消融(RFA)(图3)。术后一个月的X线片(图4a,4b)显示残余的皮质增厚以及RFA针的轨迹。

病情讨论

背景

OO是一种良性但疼痛的成骨性骨肿瘤,最常见于年轻男性患者 [1]。在组织学上,OO由瘤巢组成,指的是肿瘤性过程本身,其周围被反应性硬化所包绕 [2,3]。根据CT和MRI定位的最新版OO分类方案,将OO分为骨膜下型、皮质内型、内侧型或髓内型 [3]。大多数OO位于长骨的关节外部位,最常累及股骨和胫骨 [2]。

临床观点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夜间局部疼痛,通常可被水杨酸盐和NSAIDs缓解 [4]。然而,OO有时会出现非典型症状,使得诊断变得困难。例如跛行、牵涉痛、局部肿胀、疼痛性脊柱侧凸或生长障碍 [5]。

影像学观点

典型的X线影像表现为在长骨干中出现一个皮质内瘤巢,通常小于两厘米,其周围伴有皮质增厚和反应性硬化 [3]。CT在检测瘤巢方面具有高度特异性,可显示一个界限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灶,内含不同程度的矿化 [6]。由于小瘤巢的信号往往与皮质骨相似 [3],MRI在显示瘤巢方面的价值有限。MRI的附加价值在于能够检测相关的周围骨髓水肿和软组织变化 [6]。骨显像在检测OO的成骨活性方面非常敏感 [5]。高度特异性的“双密度”征象表现为在一个较大且较低强度摄取区内存在一个中心高放射性摄取焦点(代表瘤巢),可与骨髓炎、应激反应及转移病灶相区分 [5,7]。

结果

由于OO倾向于自行愈合 [4],可考虑使用NSAIDs进行保守治疗。外科切除曾是标准治疗方法,直到Rosenthal等人 [8] 于1992年引入了经皮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作为新的金标准,通过在90°C下消融6分钟来诱导病变的热坏死 [9]。CT对治疗规划和定位瘤巢至关重要。RFA安全且能显著且持久地缓解疼痛 [10]。本例患者在治疗后报告症状几乎完全消失。我们病例中的活检组织病理学报告并不明确。活检在不到50%的病例中可获得可靠结果 [2, 10]。RFA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包括热灼伤、组织坏死、骨髓炎、软组织感染、神经病变以及血肿等 [11]。为了避免在瘦患者的胫骨OO进行RFA时出现热灼伤和热相关的组织坏死,可采用降温技术,即在穿刺针进入点周围用无菌铺盖的市售冷敷袋包裹针轴进行降温 [12]。

教学要点 

对于年轻男性患者,如果在长骨或椎骨出现夜间局部疼痛并可被NSAIDs缓解,应排除OO的可能性。CT在检测瘤巢方面具有最高的特异性,并可用于治疗规划。RFA是当前的治疗金标准。

已获得书面知情同意授权发表。

鉴别诊断列表

皮质内骨样骨瘤
骨髓炎,皮质内脓肿
成骨细胞瘤
应力性骨折
内生骨疣(骨岛)

最终诊断

皮质内骨样骨瘤

图像分析

(无英文内容可翻译)

icon
右小腿的非增强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轴向视图)显示一个小的圆形、基于皮质的溶骨性病变 w
icon
右小腿的非对比增强CT(矢状面)显示一个小的圆形、位于皮质的溶骨性病变。

(无内容可翻译)

icon
一次锝-99m骨显像显示右胫骨中段有一个放射性示踪剂摄取增高的局灶区域。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文本。

icon
在行经皮CT引导下的活检及射频消融(RFA)时,采用前外侧入路。

没有可翻译的内容。

icon
术后一个月的 X 光片(前后位)显示残余的皮质增厚和射频消融针道。
icon
术后一个月的侧位 X 光显示残余皮质增厚以及 RFA 针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