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2岁的年轻女孩因左髋部非特异性疼痛就诊。最初认为是髂胫束弹响,并被转诊至物理治疗师。然而,疼痛并未缓解,她随后接受了普通放射线检查,接着进行了骨盆MRI和CT检查。
平片(图 1)显示在左侧髂骨前下髂棘(AIIS)上方有一个小的、边界清晰的透亮性病变。在蛙式侧位片上可以更好地观察到该病变。MRI(图 2)显示在前下髂棘上方存在一个边界清晰的圆形高信号病变,并伴有周围软组织水肿。该病变在 T1 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并在 T1 和液体敏感序列上都可见一个更低信号的核心病灶。未见相关的骨外软组织成分。CT(图 3)显示一个边界清晰的透亮性病变,中心可见钙化核心病灶。未见骨膜反应或皮质破坏。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7至35岁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并且男性更易受累。患者常表现出典型的夜间疼痛,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根据影像学表现,可将其分为皮质型、髓质(松质)型和骨膜下型。皮质内型骨样骨瘤最为常见,发生在长骨骨干,尤其是股骨和胫骨。通常,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透亮病灶,中央可见矿化的瘤巢及其周围的反应性硬化和骨膜增生。CT是鉴别该病灶的最佳成像方式,病变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呈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灶,周围可见反应性硬化。瘤巢中央可见高密度影,代表骨样基质。MRI可显示病变及周围骨髓和软组织水肿。瘤巢在T1加权成像上呈低至中等信号,在T2加权成像上的信号强度因矿化程度不同而可变。多项研究表明,由于瘤巢与周围皮质骨的信号特征相似,MRI在发现瘤巢方面的价值有限。在增强扫描时,瘤巢会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骨扫描显示典型的双密度征,表现为中央高摄取区,周围是摄取也增高但低于中央区域的环绕区。关节内骨样骨瘤可导致明显的关节积液和滑膜肥厚,类似化脓性或炎症性关节炎。骨样骨瘤引发的强烈炎症反应在一些病例中可掩盖瘤巢,使影像学诊断更加困难。
典型骨样骨瘤的诊断较为明确。然而,在小骨骼和关节内部位时,影像学特征常不典型,MRI发现也可能具有误导性。主要的鉴别诊断包括布罗迪脓肿、应力性骨折、嗜酸性肉芽肿及其他皮质内骨肿瘤。CT灌注可以用于评估在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时的对比剂增强动力学。瘤巢血供非常丰富,增强峰值出现迅速,其时间与周围动脉相近。随着病灶周围对比剂摄取的出现并且迅速洗脱,在延迟期瘤巢的显影会下降,形成IV型曲线。有些情况下,瘤巢的早期快速强化后会进入平台期,形成III型灌注曲线。因此,如果一个具有骨样骨瘤形态学特征的病变在CT灌注上表现为I型或II型曲线,则应考虑其他诊断。另一方面,许多高血管性的肿瘤也可表现为III型或IV型曲线。所以,CT灌注不能单独用于诊断骨样骨瘤,而是帮助解决影像学外观不典型病变的难题。经皮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风险低。
骨样骨瘤
根据提供的骨盆正位X线片、MRI及CT影像,可见左侧髂骨及股骨近端区域存在局限性病变特征,具体表现为:
整体而言,影像呈现典型的“小透亮灶+反应性硬化”特征,病变局限于骨皮质。该表现与临床所述夜间疼痛且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缓解的特点相符合。
结合患者年龄、症状及影像表现,考虑的潜在诊断及简要依据如下:
综合影像学表现、典型的夜间疼痛并对止痛药物敏感的病史、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如仍存在影像学或临床上的不确定性,可进一步行CT灌注成像(Perfusion CT)或在必要时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基于骨样骨瘤的良性特征及患者当前症状,主要的治疗策略包括: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遵循FITT-VP原则: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体积Volume):
整个康复过程中,需根据患儿的自身恢复情况适时调整运动量和强度,及时监测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如出现明显疼痛、关节肿胀等,应暂停或减量并寻求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当前提供的病史与影像学资料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具体诊疗方案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后确定。
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