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3岁的身体活跃男子于一周前在常规训练中进行卧推练习后出现右臂及右侧前胸壁疼痛,并来到急诊科就诊。
体格检查显示肿胀和瘀斑,并伴有肩关节内收和内旋功能受限。
根据临床发现,进行了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图1和图2)。MRI显示右侧胸大肌胸骨头肌腱肌肉交界处撕裂。相应的肌腹回缩可达5厘米,空隙被液体填充(图3)。另见胸大肌胸骨头内的肌内水肿。
肱骨胸大肌肌腱附着部完整。
胸大肌的锁骨上部头和下部腹头均正常。
其余周围肌肉大小及信号强度均正常。
(欲查看MRI检查,请参见视频1和2。)
背景
胸大肌是一块扇形肌肉,由三个头(锁骨头、胸骨头和腹部头)组成 [1]。锁骨头位于最上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段。胸骨头起自胸骨柄、胸骨体以及第1至第6根肋软骨。腹部头起自腹外斜肌腱膜。
肌纤维止于共同的肌腱,附着在肱骨肱二头肌沟的外侧嵴。该肌腱在内外侧方向长度约为5 cm,在头尾方向宽度约为4 cm [2]。
这组复杂的肌肉在肩关节处具有强大的内收和内旋功能 [1,2]。
临床观点
胸大肌损伤比较罕见。然而,随着运动相关创伤和举重训练的普及,此类损伤的发生率正在上升 [2,3]。
胸大肌损伤常见于20-40岁之间年轻且活跃的男性 [3]。
患者通常在肌肉负荷过程中出现急性疼痛和无力,并在腋窝和上臂出现瘀斑和肿胀。虽然临床上通常能够怀疑此诊断,但在急性阶段对损伤范围和部位的评估有限 [2,4]。
影像学观点
针对性的MR检查可提供所需的解剖细节,以明确胸大肌损伤的特点。
胸大肌损伤可发生在肌肉起点或肌腹、肌腱肌肉交界处、肌腱内部,或发生在肱骨止点处(可伴或不伴骨撕脱) [2,3]。
大多数撕裂发生在肱骨止点,其次是肌腱肌肉交界处 [3,5]。
损伤范围可根据腱受累的厚度和宽度来描述 [3]。厚度指前后径(部分撕裂与完全撕裂),而宽度指头尾方向长度(完全性与非完全性)。
预后
治疗取决于临床情况和损伤的解剖特点。
在肌肉起点或肌腹处受伤的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疗 [2,3]。在肌腱肌肉交界处与肱骨腱附着点之间发生撕裂的患者则进行手术修复 [2,3]。
重要提示 / 教学要点
已经获得了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胸大肌在肌腱结合部的撕裂
患者性别为男性,年龄53岁,因在举重(尤其是卧推训练)后出现右臂及右侧胸壁疼痛来院就诊。当前MRI图像显示:
1. 在胸大肌于肱骨附着点附近,可见局部信号异常,T2加权序列上呈高信号影,提示软组织损伤及可能存在撕裂或渗液。
2. 局部肌腱连续性部分中断,周围可见水肿及出血征象,对应临床肿胀及皮下瘀斑表现。
3. 肌腹与肌腱移行区的结构相较正常有信号改变,部分纤维条束显示异常改变,暗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肌肉或肌腱撕裂。
4. 未观察到明显的骨质异常或明显骨折性病变。
此外,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符合局部损伤后的表现。整体影像特点提示胸大肌腱—肌腹复合结构受损,且位于肱骨止点附近的撕裂最为明显。
综上,根据患者运动损伤史以及影像上明确的胸大肌腱异常信号表现,胸大肌肌腱撕裂最为符合。
结合患者病史(卧推训练时受伤)、临床症状(肩关节内收及内旋无力、局部肿胀瘀斑)、以及MRI影像提示(胸大肌腱与肌腹移行处或止点处软组织连续性破坏), 最可能的诊断为胸大肌肌腱撕裂。若需进一步确认损伤范围及具体撕裂程度,可考虑进一步的影像检查或术中探查。
根据胸大肌腱撕裂的部位和程度,可选择以下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原则):
在康复全程中,应密切观察肿胀和疼痛的变化,一旦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或就医。对于年过半百且活动量大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心肺功能及骨质状况,必要时可通过骨密度检测和心功能评估来制定更安全的运动方案。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疗意见。具体诊疗方案和恢复训练请在专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胸大肌在肌腱结合部的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