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骨膜性脂肪瘤

临床病例 07.01.200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44岁,男性
作者: M. Davies, V.N. Cassar-Pullicino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现报道一例在脊柱手术后出现反复症状的患者,偶然发现其具有大型椎旁含脂肪肿瘤。

影像学表现

一名44岁男性,曾因退行性椎体滑脱接受过L5/S1椎体融合术,现因反复腰痛就诊,并进行了MRI检查。MRI显示,在L2棘突左侧及毗邻部位有一大片软组织肿块,在所有序列上与皮下脂肪的信号相同(图1)。在T1和T2加权像上可见低信号的线状区域,这些区域与棘突相连续并延伸至肿块内。马尾神经正常,L5/S1融合部位已骨性愈合(未显示)。回顾X线片可见L2棘突增生(图2)。CT证实存在一个靠近L2棘突的大型脂肪肿瘤,并可见增生的骨质贯穿于肿瘤中(图3)。在CT上还能看到肿瘤内未骨化的线状软组织条纹,被解释为纤维血管隔。影像学特征典型,提示为骨旁脂肪瘤,因此未进行活检。

病情讨论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含有脂肪组织。它们最常见于皮下组织,也可见于肌内、骨内或骨膜旁的位置。 骨膜旁脂肪瘤相对罕见,占所有脂肪瘤的0.3% (1)。“Parosteal”一词意味着它们粘附在骨膜上,但它们是否由骨膜本身起源尚存争议。肿瘤除了脂肪外,还含有不同数量的纤维组织和骨,这些组织要么由纤维脂肪组织的化生形成,要么是邻近骨膜被“刺激”所致 (2)。可根据这些非脂肪成分的分布模式对其进行分类。 典型的骨膜旁脂肪瘤常在中年患者中表现为大型、无痛、且不易移动的肿块。男女患病率相当,股骨和桡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脊柱则很少受累。 X线通常显示在骨皮质表面附近有边界清晰、透亮的软组织肿块。骨小梁从骨皮质向脂肪成分内部及周围延伸,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外观。其他骨骼改变还包括弯形畸形或皮质侵蚀。 CT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脂肪和骨性成分。肿瘤内的纤维血管隔可能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条状影。对于放射学难以显示的部位(如髋部和脊柱),CT有助于确认脂肪成分的存在,并能确定其位于骨膜旁,从而将其与深部软组织脂肪瘤区分开来,后者与骨皮质表面之间存在正常组织 (3)。 在MRI上,脂肪成分在所有序列中都显示与皮下脂肪相同的信号特征,并含有低信号强度区域,对应纤维-骨性成分 (4)。相比CT而言,MRI的多平面成像能力在大型或复杂病变的术前规划中尤具优势 (1)。 骨膜旁脂肪瘤的诊断对于将其与其他增殖性、侵袭性更强的骨膜病变(例如骨膜肉瘤)相区分至关重要 (2)。由于这类肿瘤通常牢固地附着在骨膜上,手术切除常较为困难,可能需要使用骨凿或进行骨段切除 (1)。

鉴别诊断列表

椎旁骨膜脂肪瘤。

最终诊断

椎旁骨旁脂肪瘤

证书

(无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icon
磁共振成像

放射影像

icon
放射学成像

CT影像。

icon
CT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