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硬化症

临床病例 24.06.2001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6个月,男
作者: A. Loshkajian, R. Sigal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婴儿骨密度增高

影像学表现

在一名婴儿身上偶然检测到骨密度增高。已经进行了完整的骨骼检查。

病情讨论

骨硬化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至少有四种不同类型;早发型、迟发型、中间型隐性遗传类型以及伴有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类型(1)。 早发型是骨硬化症最常见的形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被称为致死型。可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出现,在最严重的类型中可致死亡(2,3)。临床表现因疾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出现而有所差异。患儿面容可显现老态,表现为鼻梁低平、嘴唇厚等。其他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包括耳聋、视神经萎缩、脑积水、眼球震颤、龋齿、骨髓炎及骨折。由于髓外造血,脾脏和肝脏可增大。尽管存在轻度类型,但通常很少能存活至中年。死亡常因反复感染或血液学并发症(如白血病)而发生。 迟发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也称为Albers-schonberg病。受影响者可能相对无症状。在出现病理性骨折时可怀疑本病。 在良性和严重形式中,放射学特征表现为全身骨密度增高,并且正常的小梁结构被破坏。受累的骨骼坚硬、致密且肥厚。髓腔变小,皮质与松质之间缺乏明显分界。常可在长骨及扁骨的远端看到密度接近正常骨骼的横带,从而呈现典型的“骨中之骨”外观。这种表现尤其见于肋骨、无名骨和跟骨。骨成形过程受损,导致长骨端部膨大。 椎体往往呈现放射密度增高,并且前缘血管切迹明显。骨密度的增加与非常致密的软骨下硬化相呼应,从而出现“夹心椎”外观。颅骨改变多样,基底部密度增高。颅盖板的硬化增厚可导致整体头部增大。颅底孔道狭小。上颌骨也可能受影响,出现前突。可见颌骨骨髓炎。牙齿可能畸形,乳突区及鼻窦发育不良。 尽管骨骼在影像上看似坚固,但实际非常脆,易发生骨折,尤其是长骨,最常见于股骨。病理性骨折可能提示存在骨骼疾病并最终确诊。 在良性类型中,放射学表现与隐性遗传的严重类型相似,但程度较轻。 在中间隐性遗传类型中,放射学的特点是弥漫性骨硬化,但骨成形正常。 伴有肾小管性酸中毒的骨硬化症也称为“石头脑”,包括骨硬化、脑内钙化以及肾小管性酸中毒。 当儿童出现普遍骨密度增高时,鉴别诊断包括特发性高钙血症、重金属中毒、维生素A和D中毒以及白血病的硬化型。对于成人,则应考虑髓外造血、氟中毒、重金属中毒、硬化性转移瘤,以及维生素A和D中毒(4)。

鉴别诊断列表

骨硬化症

最终诊断

大理石骨病

证书

(无可翻译的内容)

图像分析

婴儿石骨症:

icon
婴儿骨硬化症:

大理石骨病:颅骨和长骨受累

icon
骨硬化症:颅骨和长骨受累
icon
骨硬化症(大理石骨病):颅骨和长骨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