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在夜间出现的慢性疼痛,使用阿司匹林可缓解。
慢性夜间腿痛,服用阿司匹林可缓解。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成骨细胞肿瘤,由血管化骨样组织的中心核心和外围硬化骨带组成。它们通常发生在第二或第三个十年。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夜间疼痛,可被阿司匹林缓解。 股骨是最常受累的骨骼,其次是胫骨,但手部和足部的骨骼也可受影响。在长骨中,骨样骨瘤通常位于骨干,但可能延伸至干骺端。发生于骨骺或关节内的骨样骨瘤较为罕见。椎体的骨样骨瘤通常起源于椎体后方结构,腰椎也可受累。其他不常见的部位包括颅骨、下颌骨、上颌骨、锁骨、肩胛骨和肋骨。 在长骨中,骨样骨瘤的典型放射学表现是在骨皮质内出现一个小而圆的透亮区(即瘤巢)。其周围常伴有硬化及致密的骨膜反应。 在腕骨或跗骨中,骨样骨瘤通常起源于髓腔松质骨,放射学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病灶,部分或完全钙化。对于手部和足部的小骨骨皮质内出现的骨样骨瘤,其骨膜反应类似于长管状骨骨干部位所见的骨膜反应。骨样骨瘤也可能发生在关节内部位。滑膜的炎症反应可导致不可逆的软骨及骨质破坏。可见关节间隙均匀变窄及关节周围骨膜下骨质增生。 在脊柱中,该病灶位于脊柱侧弯的凹侧。可见椎弓根、椎板或关节面硬化。常需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来明确瘤巢的存在。 在骨盆、肩胛骨、肋骨和锁骨中,骨样骨瘤最典型的表现是透亮或部分钙化的病灶,周围骨质硬化较有限。 瘤巢本身可能呈均匀透亮或含有不同程度的钙化。这些特征通常可将其与应力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常伴随线状皮质透亮区)及成骨细胞瘤(通常更大)区分开来。一般而言,瘤巢位于硬化反应的中央。有时,慢性骨髓炎的布洛迪脓肿在影像学上与骨样骨瘤极为难以区分。 若要根治性切除骨样骨瘤,手术必须切除瘤巢。因此,建议对切除下来的骨块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认瘤巢中心部分已被完全切除。 当平片怀疑或提示骨样骨瘤时,应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确诊。对于介入性操作而言,CT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成像技术;经皮CT引导的射频切除是一种治疗骨样骨瘤的有效、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经皮间质激光光凝则是利用低功率激光能量对瘤巢进行热破坏。这些由CT引导的微创技术可作为传统外科切除的替代方案。
胫骨骨样骨瘤
根据提供的X光影像显示,患侧小腿骨皮质可见一处局限性、较小的圆形透亮区(即所谓的“nidus”),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与致密反应。病变位于骨皮质区域,局部可见明显的骨反应,呈小范围的硬化带。无明显大范围骨破坏,骨膜反应相对局限,未见明显软组织肿胀迹象。
结合患者年龄(28岁)、典型的夜间疼痛且对阿司匹林缓解明显的临床表现,以及X光所见小而明确的透亮灶并伴周围骨硬化的典型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若需进一步明确,可考虑CT扫描或MRI来更好地定位病灶及了解周围软组织情况,必要时可行病理活检。
本报告基于提供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作初步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应及时至正规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及诊治。
胫骨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