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多发性颅面纤维性骨病

临床病例 14.01.200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9岁,女性
作者: A. Loshkajian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进行性颅面畸形和视力障碍

影像学表现

患者因头痛、颅面畸形和视力障碍入院。

进行了CT扫描,显示颅面骨存在病理性改变,并出现双侧视神经管受压。

病情讨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是骨骼发育过程中最常见的异常之一。它可以累及一个或多个骨骼。这种特发性的良性疾病呈缓慢进展性,正常骨被纤维组织和未成熟编织骨所取代。成骨性间充质组织发生异常发育,导致生长速度不一的病变。它通常在头两年(应为头二十年——译者注)出现症状,临床表现因受累部位及潜在并发症而异。

最常波及的部位包括肋骨、股骨、胫骨和上颌骨。颅面部受累较为少见。

通常将其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 单骨型占病例的70-75%。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胀。颅面部受累约占30%。
  • 多骨型占30%。病变出现更早,病程更长。颅面部受累约占50%。
  • McCune-Albright综合征,表现为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皮肤色素沉着和内分泌紊乱;该类型女性居多。

在颅面部FD中,无痛性肿胀和面部畸形是最常见的表现。眼眶受累常见,可导致突眼、复视以及由于压迫视神经管或视交叉引起的视力下降。

颅面部FD的放射学特征多样,但有时具有特征性。可将其分为三种模式:

  • 第一种呈“Paget样”改变,表现为骨胀大,并可见交替的高密度和低密度区域。这在超过一半的患者中出现,他们大多在30岁以上,且平均已出现症状15年。
  • 第二种是硬化型,表现为骨胀大及均匀一致的高密度(“磨玻璃”样表现)。
  • 第三种为囊样,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病灶,伴有硬化性边界。

硬化型和囊样病变似乎出现于更年轻的患者,病史通常少于3年。具有膨胀性皮质的“磨玻璃”样表现是最常见的放射学形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有助于诊断和手术规划的重要检查,至今仍是FD最常用的影像学手段。CT在明确病变性质和范围方面比普通X线更有价值。其可显示出密度高于软组织的特征性均匀无定形结构。对于相对无症状的患者,CT还有助于测量生长速度。

MRI同样是随访这些患者的准确技术。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MRI已成为常规随访的首选检查。

本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青春期前的活跃期和之后的静止期。

在单骨型颅面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鉴别诊断中,包括骨瘤、骨化性纤维瘤、脑膜瘤、成骨细胞瘤、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则须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aget病、神经纤维瘤病和结节性硬化症相鉴别。

FD的诊断基于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共同的判断标准。

鉴别诊断列表

多骨性颅面纤维性骨发育不良

最终诊断

多发性颅面纤维性骨发育不良

证书

(无英语内容可翻译)

图像分析

多骨性颅面纤维性发育不良

icon
多骨性颅面纤维性发育不良

多骨性颅面纤维性骨发育不良;同一位患者

icon
多骨性颅面纤维性骨发育不良;同一患者

多发性颅面纤维发育不良;同一患者

icon
多骨性颅面纤维骨不良;同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