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组织学检查在切除后显示为良性血管球瘤。
一名患者因左手第四指尖部出现一种奇特且疼痛的肿胀而就诊。无任何外伤或感染史。体格检查可见局部软组织压痛和增厚。在左手第四指甲床底部可触及一个有痛感、部分可活动的肿块。
在左手第四指的侧位X线片上,可见远侧指骨顶端背侧皮质骨明显变薄(箭头所示)。
对左手第四指进行MRI检查,包括矢状面SE T1加权图像、矢状面SE T2加权图像、横断面SE T1加权图像以及Gd增强横断面SE T1加权图像。
矢状面和横断面MR图像显示在远侧指骨后缘有一个小的卵圆形软组织肿块。在T1加权图像上该肿块与肌肉呈等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则呈高信号。注射钆剂后可见明显强化。此外,还可见背侧皮质骨的侵蚀。
切除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为良性血管球瘤。
手部血管球瘤是一种源自神经肌动脉装置(调节皮肤灌注)的良性肿瘤。该肿瘤常见于手部软组织,尤其是第一至第四指的指尖,较少见于第五指或足趾。该肿瘤通常位于甲床的网状真皮层,亦可见于侧甲皱襞。血管球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患者,尤其常见于第四至第五年代的人群。目前尚不清楚男女患者之间的比例。
伴有继发骨质受累的软组织血管球瘤典型地位于手部远端指骨。有时也可累及近端和中节指骨。已有在同一手指出现多个血管球瘤的报道。
在常规片上,该肿瘤会导致邻近骨质变薄或出现界限清晰的侵蚀,通常位于末节指骨。有时可在侵蚀周围出现硬化缘。由于病变血供丰富,静脉注射钆剂后在MR图像上可见显著对比增强。鉴别诊断包括上皮样包涵囊肿、血管瘤和黏液囊肿。黏液囊肿在MR上与血管球瘤表现相似,但对比增强后并无强化。
良性球瘤
未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如需翻译,请提供具体的英文文本或相关内容。
基于所提供的X线和平扫/增强MR影像,主要发现如下:
1. X线示指远侧指骨处可见局部骨质形态不规则或轻度骨质破坏,边界较清晰,可伴有局部皮质变薄或局限性侵蚀;
2. MRI序列中,病变在T1WI上信号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或FS序列上信号偏高;
3. 病变在增强扫描后表现为明显强化,提示病灶血供丰富;
4. 病变局限于软组织并对邻近的指远侧指骨产生轻度的骨质改变,边界相对清楚。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指疼痛、局部压痛、对冷刺激敏感等)和影像学所见,可能的诊断包括:
1. 皮肤上皮样囊肿(Epithelial Inclusion Cyst):通常也可发生于指端,但在MRI上强化多相对较弱或无显著强化。
2. 血管瘤(Hemangioma):富含血管,MRI上亦可有明显强化,但常在皮下层或肌层,累及指骨较少见。
3. 粘液囊肿(Mucoid Cyst):亦可见于指端,T2WI呈高信号,但一般增强后不呈明显强化。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症状、手术及病理学结果(示为良性嗜铬细胞瘤样结构,归类于Glomus肿瘤),以及MRI所见的显著强化特征,最可能且已确证的诊断是:指端的良性“指(甲床)球瘤”(Glomus Tumor)。
治疗策略:
1. 手术治疗:对于确诊的指(甲床)球瘤,手术切除是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术中需确保完整切除,防止复发。
2. 保守/药物治疗:因该疾病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保守治疗的效果有限,多仅用于术后疼痛管理或因其他原因暂时无法手术的情形。
康复和运动处方:
• 术后早期(1~2周):主要关注局部伤口的愈合及疼痛管理,避免对患指过度负重或强力牵拉。可进行轻柔的手指主动屈伸活动,时间宜短、频率宜低,每天2~3次,每次约1~2分钟,以减少术后粘连。
• 术后中期(2~4周):在创口愈合良好前提下,循序渐进增加手指活动度练习,可在温水中进行轻度握拳、伸展等动作,每日2~3次,每次3~5分钟。
• 术后后期(4周以后):尝试适度的抗阻训练(如软橡皮球或握力器的轻度握放),注意强度与频率,避免过度疲劳导致疼痛复发。可根据个体指关节活动度和疼痛耐受度情况,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如无不适可逐渐增加次数或持续时间。
• 个体化和安全性:如患者有其他合并症(如骨质疏松、关节炎等),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递增运动强度,确保安全。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提供的病史及影像学信息作出,仅供临床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疑问,请咨询专科医生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判断。
良性球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