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性脊柱硬膜外脓肿,无伴发椎体-椎间盘炎。

临床病例 21.03.2002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35岁,男性
作者: G. Michailidis, E. Kailidou, V. Katsiva, T. Chatziargyropoulos(*), M. Tibishrani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出现进行性腰痛、行走困难、乏力以及持续10天的发热。体格检查显示腰椎触痛,右侧在45°时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并且同侧跟腱反射消失。未发现运动丧失或感觉减退。

影像学表现

患者是一名35岁的畜牧工人,表现为进行性腰痛、行走困难、疲劳,并有持续10天的发热病史。既往病史无明显异常。 体格检查显示腰椎压痛,右侧直腿抬高试验在45°时阳性(Lasègue征),并出现同侧跟腱反射消失。未发现肌力丧失或感觉减退。 腰椎平片未见异常。 行腰椎CT检查,发现L5-S1椎间盘水平的椎管右前外侧硬膜外区有一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图1),对硬脊膜囊造成轻度压迫。该肿块沿下行的S1神经根向下延伸(图2a),未见骨质异常(图2b)。怀疑为游离椎间盘片,遂进行MRI检查。结果显示在L5-S1椎体后方的硬膜外软组织阴影。T1WI上该组织信号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不均匀增高(图3a)。另外,增强后可见强烈且略不均匀的强化(图3b)。椎体和椎间盘形态及信号均正常。 这些发现提示硬膜外蜂窝织炎过程,但无脊椎间盘炎的证据。 实验室检验显示布鲁菌血凝滴度高达1:320,虽血培养阴性,但仍证实了感染来源。 患者接受抗布鲁菌化疗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均显示病情好转。

病情讨论

布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在地中海盆地、阿拉伯半岛和南美洲呈地方性流行状态。(1) 它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食用未经消毒的牛奶和乳制品而传染给人类。(1,3) 在被吞噬后,细菌在细胞内增殖,然后沿血流扩散至富含网状内皮系统的器官。大约10%的病例可出现骨受累,其中脊柱,尤其是腰骶部,最常见。通常脊柱感染表现为椎体间盘炎,但无特异性的临床或影像学表现。(3) 需要与其他疾病如结核、化脓性骨髓炎、转移性病灶、多发或孤立性骨髓瘤进行鉴别。结合职业和地方性风险因素的临床史可能提示布氏菌病的诊断,但确诊仍须依靠一定的实验室检查(阳性的血液/组织培养和/或布氏菌特异性阳性血清学测试)。(1) 脊柱硬膜外脓肿(SEA)或蜂窝织炎在布氏菌性椎体间盘炎中较为罕见。然而,如本例患者所示,在无椎体间盘炎证据的情况下出现脊柱硬膜外脓肿是极其罕见的。(1) 总体而言,SEA的患病率正在上升,尤其在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或酗酒者和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中更常见。该疾病可潜在致命,因此尽早发现并接受充分治疗至关重要。(1,2) 其临床表现包括脊柱疼痛、局部压痛和发热。MRI是首选成像方式,因为它不仅能显示硬膜外脓肿,还能揭示几乎总是伴随存在的椎体间盘炎,以及可能累及脊髓和神经根的情况。(1,2) 虽然该病较为罕见,但在合适的临床环境下,仍需予以关注。

鉴别诊断列表

布鲁氏菌性脊柱硬膜外脓肿

最终诊断

布鲁氏菌性脊柱硬膜外脓肿

证书

图像分析

腰椎CT:L5-S1椎间盘间隙水平

icon
腰椎CT:L5-S1椎间隙水平。

腰椎CT:S1椎体中部水平。

icon
腰椎CT:S1椎体中段水平。
icon
腰椎CT:S1椎体中段水平。

增强后正中矢状位T1加权图像

icon
对比剂注射后正中矢状位T1加权图像

正中矢状位 T2 加权图像

icon
正中矢状位T2加权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