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下腹部急性疼痛,并伴有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偏低。她在7天前曾入院,出院时诊断为左腿血栓性静脉炎,接受了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
患者因下腹象限急性疼痛就诊,同时血细胞比容(20%)和血红蛋白(6.9 g/dl)偏低。她在7天前曾入院,出院时诊断为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并接受了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且在入院前1个月出现过心绞痛。患者报告在劳累之后出现疼痛。
患者接受了超声和CT检查。CT检查采用5 mm层厚、7.5 mm床速和1.5的螺距,在静脉注射140 ml造影剂(速率3 ml/秒)后进行,显示在腹壁层内出现一个形态光滑的增大肿块,增大并破坏了右侧腹直肌的正常形态,由白线限制在腹部的一侧。CT扫描还发现其他具有相同特征的盆腔肿块,将膀胱向左侧推移,向上沿筋膜间隙剥离并延伸至邻近腰大肌的后腹膜间隙。结合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为血肿。由于患者整体情况,尤其是血细胞比容偏低,遂进行外科剖腹探查以清除大块血肿并止血。手术评估显示,腹壁血肿由腹下动脉供血,而盆腔血肿则由深旋髂动脉供血。
随着LMWH在多种疾病的药物治疗中应用的日益增多,自发性急性腹部血肿的发生率将会增加,而这种情况有时会危及生命(1,2)。
这些血肿起源于肌纤维的撕裂,有时可由疼痛、失血和瘀斑提示正确诊断。结合临床病史、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的放射学评估在此类血肿的鉴别诊断和术前定位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3),其中也必须考虑到硬纤维瘤或转移性肿瘤等实体肿瘤。 在位于弓状线以下并延伸至膀胱前间隙、使膀胱移位的骨盆部位血肿时,还需要将尿潴留囊、脓肿或淋巴囊肿等纳入鉴别诊断。 在本例中,尽管仅在注射造影剂后进行了CT评估,但临床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诊断血肿至关重要。
急性腹直肌鞘和骨盆血肿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所提供的腹盆腔 CT 图像,可见患者下腹部及盆腔内存在不规则、边界相对清晰的条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密度较周围软组织增高,提示存在血肿成分。部分病灶可见向耻骨后或膀胱前间隙内延伸,并且与周围肌群之间界限不甚清晰,显示出肌纤维或筋膜层被分离的可能。未见明显骨折征象。结合临床信息(疼痛、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既往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上述影像学表现高度提示血肿形成。
结合患者高龄、既往左下肢血栓后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的病史,以及当前临床症状(急性下腹部疼痛、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显著下降)和 CT 显示的盆腔/腹壁高密度出血征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抗凝治疗相关的自发性腹壁(或盆腔)血肿。”
若仍有疑虑,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血管造影或反复影像随访,以排除其他极少见病变。
在急性期,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出血范围。待病情稳定后,可循序渐进地开展个体化康复训练。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以确保安全。若出现明显疼痛加重、出血或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相应运动并就医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报告基于提供的影像资料和临床信息进行参考性分析,不代表最终诊疗意见。具体诊断与治疗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并咨询专业医师或到医院面诊。
急性腹直肌鞘和骨盆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