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右肩持续性钝痛,在肩外展和外旋时加重。他经常进行举重等运动。既往病史阴性。临床评估提示肩袖损伤。
患者主诉右肩持续性钝痛,在外展和外旋动作时加重。其平时习惯包括定期举重锻炼。既往病史无特殊。临床检查提示肩袖损伤。
进行了MRI检查,采用SE T1加权、SE T2加权/PDW、TSE T2加权/SPIR及SE T1加权加静脉注射Gd-DTPA序列,在轴位、斜冠状位和斜矢状位成像。在冈上肌下方的盂旁位置发现一个直径2厘米的卵圆形囊性病灶。该病灶在T1加权序列中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序列中表现为高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无增强。并发盂缘SLAP II型撕裂。冈上肌腱显示退变迹象。对该囊肿进行了手术切除。术中发现SLAP撕裂范围与MR成像结果相符。
肩盂盂唇囊肿,也称为盂唇旁腱鞘囊肿,含有关节液,最常见于肩胛切迹内或其周围[1]。在此部位,它们可能导致对肩胛上神经的压迫[2-5],该神经为冈上肌和冈下肌提供神经纤维。对肩胛上神经的外在压力会引起疼痛并影响关节运动。长期的神经压迫可导致冈上肌和冈下肌出现严重的萎缩性改变。盂唇旁囊肿与盂唇撕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最常见的是SLAP II型撕裂[2]。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囊肿的发病机制是通过盂唇或关节囊的撕裂处,关节液渗漏至周围组织间隙而形成,这一机制类似于半月板囊肿的形成。
肩关节盂唇囊肿伴 SLAP II 型撕裂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所提供的MRI图像,可以观察到肩关节盂周围出现囊性病变,信号表现为T2加权序列上高信号,具有明确的囊性特征(如在矢状位、轴位上均可见边界清晰的液体信号)。病变紧邻关节盂唇处,可见关节盂唇轻度不规则或存在撕裂征象。囊肿位于肩胛切迹区域附近,可能对经过此处的肩胛上神经产生挤压。受累区域与冈上肌肌腱、冈下肌肌腱相邻,但尚无明显肌腱完全断裂征象,肩袖腱组织信号可有轻度的异常,提示腱袖劳损或部分撕裂可能。
结合18岁男性患者肩部外展及外旋时疼痛、MRI示关节盂周围囊性病变并可见盂唇部分撕裂征象,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区域受压迹象,最可能的诊断为: “肩关节盂唇撕裂合并盂旁囊肿(Paralabral cyst),并可能合并轻度肩袖损伤。” 若需明确囊肿与盂唇撕裂的确切部位和范围,可考虑进一步进行肩关节造影或关节镜检查。
综合考虑患者年轻、爱好重量训练且影像提示盂唇撕裂并盂旁囊肿压迫神经的可能性,治疗可分为:
康复训练(FITT-VP 原则):
1. 运动频率(Frequency):每周3~4次肩部稳定性与控制性训练。
2. 运动强度(Intensity):从轻度阻力训练开始(如使用弹力带、小哑铃),逐步增加负荷,避免疼痛。
3. 运动时间(Time):每次运动控制在20~30分钟,包括热身与冷却。
4. 运动方式(Type):重点针对肩关节周围肌群(特别是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稳定肌等)的抗阻训练、关节松动术和本体感觉训练;再渐进地增加肩关节外展和外旋角度。
5. 运动进阶(Volume & Progression):依据疼痛及肌力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阻力和运动范围,可在2~4周内做阶段性评估与调整。避免急剧负荷增长,以防继发劳损。
注意事项:
- 对于存在任何急性炎症或明显疼痛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减少或暂停训练并复诊。
- 如有出现肌力明显下降或夜间持续性疼痛,需尽早行MRI或关节镜评估。
- 保持良好姿势及肩关节的正确力线,防止过度代偿导致其他部位受损。
本报告仅为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可替代现场就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若有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务必咨询专业医务人员并遵从其指导。
```肩关节盂唇囊肿伴 SLAP II 型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