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步态障碍、下肢痉挛、共济失调和泌尿功能障碍入院。这些症状在入院前一年就已出现,并且患者病情持续恶化。
该患者因步态障碍、下肢痉挛和共济失调入院。她还提到了尿路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尿急。症状在入院前一年出现,患者病情持续恶化。
临床检查显示双侧锥体束征(以右侧为主)、双侧巴宾斯基征、右侧Barré征以及双侧反射亢进(以右侧为主),无感觉缺失。
完整的生化检查无异常。患者病史包括右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右膝骨关节炎。她还提到45年前曾经历头部创伤,但当时未住院。
影像学发现符合齿状突游离骨(os odontoideum,OO)的典型表现。侧位X线片显示齿状突缺失,同时可见Wackenheim的斜坡基线与游离骨的前缘相切,而不是与齿状突尖端后缘相切。轴位CT扫描和中矢状重建显示齿状突尖端明显低于C1,并且游离骨骨皮质完整。还可见齿突后方的软组织块压迫脊髓,寰椎前弓肥厚。中矢状位T2加权TSE序列和增强的脂肪抑制T1加权自旋回波MR图像显示脊髓萎缩及髓质软化,提示存在OO、齿突后方软组织块,以及由于静脉郁滞导致的线状强化。
齿突游离骨(OO)是位于齿突尖端处的一个界限清晰的骨块,其大小约为正常齿突的一半(1)。有证据表明,OO是一种后天性病变,而非先天性病变,因为在先前齿突正常的患者中,外伤后可出现OO(1)。在本病例中,由于没有外伤前的影像学检查,因此无法证明这一点。
在与condylus tertius(位于斜坡远端的骨化残余)和Bergman小骨相比时,OO很容易区分,因为这两种情况下的齿突高度均正常。通过影像学可将OO与急性齿突骨折区分,主要依据:(a)OO通常表现为一个平滑、边缘薄而圆形或椭圆形的骨化团块,大小比完整的齿突预期尺寸更小;以及(b)这个骨块与C2椎体之间存在较宽的间隙。然而,在侧位X线片上区分OO与陈旧性II型齿突骨折可能会存在困难(2)。在OO患者中,枢椎椎体上缘通常呈良好皮质化的凸形边缘,而寰椎前弓则表现为肥厚、圆形,而非半月形。相反,II型齿突骨折通常在枢椎上缘呈现扁平、无皮质化的缘,并且寰椎前弓保持正常的半月形。事实上,有学者提出,OO可能是II型齿突骨折不愈合的结果(3)。
由于OO与枢椎椎体之间的间隙处于或高于枢椎上关节面水平,十字韧带功能不全和寰枢椎不稳均可能存在(4)。这种不稳可能导致椎管变窄,并在C1水平造成脊髓受压。除了不稳的程度和/或方向外,脊髓可利用空间的减少也会导致反应性软组织病变(5)。据报道,这种齿突后方的软组织肿块在对不稳定节段进行固定后会消失,从而无需经口切除该肿块。
本病例患者被建议进行包括经口路径切除OO以及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手术。
齿状突骨
抱歉,未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如果您有需要翻译的英文文本,请提供具体内容。
本例患者为61岁女性,因步态不稳、下肢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以及尿控功能障碍入院,症状已进行性加重1年。基于所提供的X光、CT以及MRI图像可见:
基于影像学表现及患者临床症状,可考虑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
综合患者年龄、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影像所见的独立骨块特点、枢椎体上缘皮质改变及齿状突缺失等,最可能的诊断为: 齿状突游离骨(Os Odontoideum),伴寰枢椎不稳定并脊髓压迫。
若要进一步明确诊断,可结合更多既往影像资料或病史,以排除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所致的非骨性愈合。此外,必要时可进行动态X光评估寰枢椎活动度,明确不稳定程度。
术后或保守治疗期间,均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原则上,应在充分保护颈椎稳定性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恢复机体功能。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与病史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临床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患者应结合线下医院进一步检查及医生评估,制定最终的诊疗及康复方案。
齿状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