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岁女性患者前往放射科就诊,主诉左上肢自发性疼痛并 左肘活动受限。 夜间症状尤其加重。无明确既往外伤史。
常规 放射影像 显示由于肱骨远端关节内积液导致后脂肪垫移位,并伴有轻微关节周围骨质减少(图1)。
超声显示肘关节内明显积液,并可见弥漫性滑膜增厚(图2)。
轴位 T1 加权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在桡侧累及左鹰嘴窝的低信号圆形病灶(图3A)。脂肪抑制(FS)T2 加权 MR 图像显示 左肱骨远端干骺端有一个边界清晰的高信号病灶,中心呈低信号,周围伴有骨髓水肿(图3B、3C)。
后续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证实左肱骨远端存在一个小的圆形溶骨性病灶,伴有轻度皮质变薄及中心钙化病灶(图4A、4B、4C),无骨膜反应。
骨样骨瘤(OO)是一种疼痛的良性骨质病变,常见于5-25岁,且以男性为主。患者通常表现为无创伤性疼痛,夜间加重,可被非甾体抗炎药和水杨酸盐缓解 [1,2,3,4,5]。骨样骨瘤最常见的部位是长骨的骨干皮质,尤其是股骨和胫骨 [1,2]。
关节内骨样骨瘤(IAOO)非常罕见,且常累及髋关节和肘关节,如本例在肱骨远端 [3]。由于骨边界重叠明显,关节内病变较难识别。 症状通常不典型,这可能导致诊断延误。
皮质型骨样骨瘤的典型放射学表现是边界清晰的透亮骨损害,中心有矿化的瘤巢,周围有反应性硬化并伴有骨膜增厚 [1,2,3,4]。然而,IAOO通常与关节炎症相关,导致关节周围骨质疏松而非硬化,这可能导致诊断延误 [3]。
对病变进行特征分析的首选检查方式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因为其不受结构重叠的影响,比投影放射更能清晰显示瘤巢和反应性硬化。
MRI可显示受累骨骼的骨髓水肿 以及软组织变化。瘤巢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至中等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则因矿化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1,2,3,4,5]。
发现瘤巢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MRI上出现无法解释的骨髓水肿应提醒放射科医师可能存在骨样骨瘤,并应进一步通过CT检查来寻找瘤巢 [1,2,4,5]。
将骨样骨瘤与其他溶骨性病变区分开来非常重要,以避免不必要的有害手术干预。 成骨细胞瘤是一个重要的鉴别诊断。成骨细胞瘤通常疼痛较轻且体积更大,通常至少达到2.0 cm。骨髓水肿也可能继发于隐匿性骨折、应力反应或骨髓炎(Brodie脓肿),但临床表现不同。
骨样骨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CT引导下的射频消融。然而,需要格外谨慎以避免软骨损害 [1,2,3,4,5]。伴随的滑膜炎则需要糖皮质激素浸润治疗。有时需要开放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复发并不常见。
总之,当出现不明原因的骨髓水肿并伴有滑膜炎时,放射科医师应警惕IAOO的可能性, 并且应进行补充CT检查以准确表征病变。
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样骨瘤
根据患者所提供的X线、超声、MRI与CT图像可见:
综合患者年龄、症状特点和影像表现,可考虑以下诊断或鉴别诊断:
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夜间疼痛、活动受限、NSAIDs缓解)及上述影像学特点(关节内/关节邻近骨质透亮灶,CT示“nidus”及少量硬化边缘,MRI示局灶性骨髓水肿及关节滑膜炎), 最可能的诊断是:关节内骨样骨瘤(Intra-articular Osteoid Osteoma)。
康复训练的重点在于维护关节功能、减轻疼痛以及防止肌肉萎缩。遵照FITT-VP原则(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进阶和个体化):
本报告仅基于已有的影像及临床信息作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骨科或相关专科医生,以获得进一步检查和诊疗。
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样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