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足拇趾背内侧部位出现一个逐渐增大的、疼痛的过度角化结节,病程一年。
左足大脚趾背内侧部位有一个逐渐增大的痛性角化性结节,病程一年,并导致指甲板移位。患者报告曾有局部创伤史。无明显家族史。该病变在触诊时有压痛,质地坚硬,大小不足2厘米,表面呈肉质状。
放射学检查显示存在一个基底较宽并与骨皮质相连的骨性病变。超声检查未见邻近软组织或囊性病变。
该病变已行手术切除。
甲下骨赘是一种不常见的、单发的、单侧且疼痛的足趾病变,最常发生于大脚趾的足背内侧。它可出现于任何年龄,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约为2:1。
常见病变部位有外伤史,其发病机制为纤维和软骨组织的炎性增生,经软骨内成骨形成位于纤维软骨帽下的骨性柄,与远端趾骨连续,产生甲下骨赘。
临床上,甲下骨赘通常表现为一个触痛、固定且疼痛的结节,可导致受累部分趾甲抬高并与甲床分离。
放射学检查常见到基底宽大的突起,呈小梁状松质骨结构,且无明确的皮质。
鉴别诊断包括骨软骨瘤、软骨内瘤及其他较为少见的病变,如球瘤和鳞状细胞癌。
甲下骨赘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
甲床下骨赘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所提供的X线及超声图像显示:
结合病史和影像学表现,可考虑以下潜在诊断:
上述疾病中,甲下骨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与本例最为符合。
综合患者的年龄(29岁)、一年以来的逐渐增大且疼痛的结节、影像学(与远节趾骨连续的松质骨样赘生物),以及好发于大趾背内侧的典型部位,最可能的诊断为:
甲下骨赘(Subungual exostosis)。
若仍有疑虑,可进行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少见恶性或特殊病变。
康复训练以循序渐进、个体化为原则,可遵循FITT-VP(频率、强度、时间、类型、运动进阶和个体差异)原则。
若患者基础体能较弱或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需在专业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调整运动方式和强度,确保安全。
以上分析报告仅供参考,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与医学指导。具体治疗及康复方案仍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和实施。
甲床下骨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