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右脚自发性疼痛病史,伴有两天的跛行。临床检查显示舟骨轻度压痛,未见其他异常。
一名五岁男童,右足疼痛已持续六天。无明显外伤史。患儿在过去两天开始跛行,并导致左足出现一定疼痛。无全身症状或类似的既往病史。
右足检查未见肿胀、畸形或皮肤病变。舟骨区域有轻度压痛。其余下肢及脊柱检查未见异常。
右足X线显示舟骨破碎、缩短并密度增高(图1)。未见其他病变。因此,也拍摄了左足X线,可见类似的舟骨破碎和密度增高,只是程度较轻(图2)。
由于仅右足症状明显,故以小腿以下行走石膏保护6周。拆除石膏后,舟骨处无压痛,患儿可无痛活动。医生向家长解释了该疾病的良性特点,并嘱如有进一步症状出现则联系科室,同时办理出院。
Kohler于1908年描述了舟骨骨软骨病的特征。它发生在大约4-6岁的儿童中,男性更为常见。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表现为双侧性。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潜在的病因学理论包括:反复的压迫力、主要营养动脉受损,以及由于舟骨是最后一个骨化的跗骨,因此可能更容易发生骨软骨炎。有研究显示该病具有家族倾向 [1],但被Williams等人 [2] 所质疑。舟骨通常在三分之二的病例中由单一骨化中心骨化,其余由多个骨化中心骨化。当骨化中心出现较晚时,往往会有多个中心重叠,从而产生舟骨“假性”硬化。因此,对于无症状的舟骨形态不规则情况,不应将其归类为Kohler病。
临床表现包括跛行、舟骨周围疼痛和压痛,且邻近关节无受累。
舟骨骨软骨炎的典型X线表现为前后径变扁、硬化不规则以及周围骨正常。
该疾病具有自限性,骨骼往往会恢复到正常的大小、密度和骨小梁结构。
该病的治疗包括“巧妙的忽视”、鞋垫、休息和石膏固定。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疗效差异 [2]。它不会导致长期功能障碍 [3]。若患者仍持续出现症状,应寻找其他疼痛原因,如跗骨联合等 [4]。
双侧柯勒氏病
(未检测到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本例患者为 5 岁男性,主诉右足自发性疼痛 1 周,跛行 2 天。根据提供的足部正位及侧位 X 光片,影像上可见:
以上表现提示舟骨存在骨骺发育异常或缺血性改变的可能,结合临床年龄、症状,可高度怀疑舟骨的骨软骨病变(如 Kohler 氏病)。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表现(足部疼痛、跛行),以及 X 线舟骨前后径变扁、硬化而周围关节无明显异常的特征,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
Kohler 氏病(舟骨骨软骨病)。
此疾病一般为自限性,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受累骨骼形态及密度可逐渐恢复,如症状持续或病程延长,应排除其他相关病变。
1. 治疗方案:
2. 康复/运动处方建议(FITT-VP 原则):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检查和临床信息而作出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若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以获得进一步的评估与针对性处理。
双侧柯勒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