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左大腿一个缓慢生长的包块,已持续3个月。临床检查显示存在一个无压痛的可触及包块。既往病史无特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
患者表现为左大腿内一个生长缓慢的肿块,病史3个月。临床评估显示肿块可触及但无压痛。既往病史无特殊,实验室检查正常。
在MRI检查中,可见T1加权像上信号不均质的中等信号强度肿物,大小为6.5 x 5cm,累及坐骨神经。轴位和冠状位T1增强扫描图像显示肿瘤外围强化,而中心坏死部分在静脉注射钆剂后无强化。进入和退出的神经变厚(Fig. 1)。
手术发现一个梭形肿块,可轻易从邻近组织中分离。病理检查显示为恶性神经鞘瘤,并可见坏死区域(Fig. 2)。
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NST)是一种起源于神经的梭形细胞肉瘤。恶性PNST也被称为恶性施万瘤、神经源性肉瘤、恶性神经鞘瘤以及神经纤维肉瘤。此类肿瘤最常见于20-50岁的患者,占组织肉瘤的5-10%。相当高比例的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Type 1 neurofibromatosis)相关联。恶性PNST通常累及主要的神经干,包括坐骨神经、臂丛神经和骶丛神经。与良性PNST患者相比,恶性PNST患者更常出现疼痛以及运动无力和感觉障碍等神经学症状。继发性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可源于既往的放射治疗,潜伏期通常超过10年。
恶性PNST常呈梭形,这是由于肿瘤与进入和离开该部位的神经有关,这一点在大体病理检查中十分明显。肿瘤常沿进入和离开该部位的神经蔓延,近端和远端的外膜(epineurium)和束膜(perineurium)会变厚。
肿瘤细胞常成束状排列,类似纤维肉瘤,并且常见出血和坏死区域。大多数恶性PNST被视为高度恶性肉瘤。
影像学上最重要的征象是识别梭形肿块,这代表了典型神经分布中管状的进入和离开神经。这种表现通常在累及大而深部的神经时容易检测到。这类患者往往因为临床上出现非特异性软组织肿块而接受影像检查。
由于视野大且可进行多平面成像,MR成像在显示PNST几乎具有特征性的梭形外观方面优于其他成像方式。
虽然无法仅凭影像学标准可靠地区分恶性与良性病变,但某些影像特征应提高对恶性肿瘤的警惕。恶性PNST往往更大(>5cm),可能表现为边界不清,提示对邻近组织的浸润以及伴随水肿。在横断面成像中,中心坏死导致的肿瘤内部异质性在恶性病变中常见,但在某些良性病变中也可能出现。同样地,钙化更常见于恶性肿瘤,但在古老性神经鞘瘤中也可能出现。
恶性PNST的治疗是完全手术切除并确保较宽的切缘。辅助化疗和放疗也常被采用。尽管治疗方法积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依然常见,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骨、胸膜及腹膜后区域。
累及坐骨神经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提供的MR成像可见左侧大腿软组织内出现一梭形(纺锤形)病灶,病变呈现明显的软组织肿块。横断面上,可见肿块与周围肌群有较清晰界限,但局部边缘略显不规则。纵向序列显示肿块与周围神经束有密切关系,呈典型的“进出神经”征象。T1加权像上病变信号多呈稍低或等信号,T2加权或脂肪抑制序列上病变明显高信号,中心区域可见一定程度的信号不均,提示可能存在坏死或囊性变。病灶直径大约超过5 cm。未见明显的骨质破坏或骨髓受累征象,但周围软组织可见水肿样改变。
综合患者的年龄(29岁)、病史(3个月逐渐增大的左大腿肿块)、临床表现(质地较硬,无明显疼痛但可以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影像学特征(梭形肿块与神经干关系密切、体积≥5 cm、内部不均匀信号),以及病理学对于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高度提示,可将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视为最可能的最终诊断。 如果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进一步通过病理免疫组化(如S-100、SOX10等标记物)或基因检测等方式进行确证。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和临床资料作出,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当面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或前往医院就诊。
累及坐骨神经的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