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瘤(褐色脂肪瘤)

临床病例 20.11.2003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55岁,女性
作者: Aniq H, Chakraborty S, Ritchie DA , Helliwell T *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患者在一次钝性创伤后注意到左膝内侧出现肿胀。检查时,在左膝内侧可触及一个柔软的分叶状、无痛性肿块。膝关节的普通X线片及所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影像学表现

患者在一次钝性创伤后注意到左膝内侧出现肿胀。在检查时,可见左膝内侧有一个柔软、分叶状、无痛的肿块。
常规膝关节平片及所有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
超声(图1)显示在皮下脂肪内有界限清晰且均匀高回声的病灶。
MRI检查包括:左膝轴位(a)和矢状位(b) T1加权成像 (T1-W);冠状位(c) T2加权成像 (T2-W);轴位 STIR(d)及增强后脂肪抑制 T1加权成像(e)(图2)。所有这些图像均显示在膝关节内侧皮下组织内有一个界限清晰、分叶状的肿块,大小约为4×5×1.5 cm。在T2加权成像上,该病灶呈高信号强度,且高于皮下脂肪;在T1加权成像上,病灶也显示高信号,信号强度介于皮下脂肪与肌肉之间。在STIR序列上,该病灶的信号强度与肌肉相似。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Gd-DTPA增强脂肪抑制的T1加权成像上未见明显强化。
组织学检查显示这是一个具有冬眠瘤样特征的脂肪瘤。

病情讨论

冬眠瘤(Hiberno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棕色脂肪肿瘤,最常见于肩胛区周围,其次见于大腿、颈部和胸壁软组织。其发病年龄范围很广,但大多数患者在第三或第四个十年出现,男性患者略多。纯冬眠瘤并不常见,大多数冬眠瘤含有白色和棕色(冬眠瘤样)脂肪组织的混合物。病变通常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肿块。它们一般界限清晰、有包膜,大小从 1–30 cm 不等,平均为 9.3 cm。与通常由大型脂肪细胞组成且仅有单一细胞质脂肪空泡和边缘性细胞核的普通脂肪瘤不同,冬眠瘤在组织学表现上会有所差异,主要取决于多空泡、富含线粒体的棕色脂肪细胞的相对数量,以及相伴的小血管增生和基质环境(Fig.3)。已描述的六种组织学亚型(Mietinnen et al., 2002)并无预后意义,尽管它们可能在 MR 信号上有所不同。冬眠瘤中最具代表性的亚型(嗜酸性亚型)含有大量多空泡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丰富的颗粒状嗜酸性细胞质及位于中央的小细胞核。有些病例由浅染细胞完全构成,称为浅染亚型;另一些病例同时含有浅染和嗜酸性细胞,称为混合亚型。最常见的情况是冬眠瘤在普通白色脂肪细胞中包含少量棕色脂肪细胞簇,即类脂肪瘤亚型。黏液样和梭形细胞亚型较为罕见。不见有丝分裂,细胞学异型性也极为少见。
冬眠瘤在 MR 成像特征上反映了其可变的组织学表现,这取决于棕色与白色脂肪的相对含量及分布、小血管增生和基质背景。
MR 图像显示界限清晰、分叶状的病变。类脂肪瘤型冬眠瘤在 T1-WSE 序列上的信号强度与皮下脂肪相似或略低,T2-WSE 序列上的信号则相似或略高。常见的细小内部低信号纤维束在周围脂肪对比下容易观察到。在 STIR 序列下,病变表现为中等信号强度,较皮下脂肪高,与肌肉相似。混合型病变(浅染与嗜酸性棕色脂肪细胞)表现更加不均匀,含有少量轻度改变的脂肪组织,同时存在更多非特异性的线状或肿块样成分,这些成分在 T1-W 上呈低信号,而在 T2-W 和 STIR 上呈高信号。
冬眠瘤样组织会明显增强,但病变整体的增强程度取决于其中冬眠瘤样组织的含量。在类脂肪瘤型冬眠瘤中,冬眠瘤样组织的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增强可能极少或几乎没有,正如本例所示。

鉴别诊断列表

棕色脂肪瘤

最终诊断

冬眠瘤

证书

(没有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膝关节超声

icon
膝关节超声检查

膝关节核磁共振

icon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icon
膝关节磁共振检查
icon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icon
膝关节核磁共振 (MRI)
icon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手术标本的组织学检查

icon
手术标本的组织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