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4岁男性在大约8周前从楼梯上摔下后,因持续的右下肢运动和感觉症状接受了MRI检查。检查发现该患者右髋关节屈曲能力降低,并出现右足下垂,但右髋关节伸展功能保持正常。
在最初就诊时,进行了腹部和骨盆的 CT 检查。结果显示可见右大腿明显的非对称性肿胀,并且后部和内侧肌群均出现水肿。未发现局灶性血肿或骨折。[图1a-c]
在初次受伤后 8 周进行了骨盆 MRI 检查,显示广泛的 STIR 高信号,主要集中在臀肌和内收肌 [图 2a-d]。轴位 T2 加权成像显示右侧坐骨神经沿其走行明显不对称性增厚。[图3]
由于上述持续的下肢神经症状,患者还接受了神经传导检查。结果显示腰丛分布区的传导功能受损,与创伤后腰丛神经病相符。
肌肉去神经支配可由多种病理学原因继发,包括创伤、脱髓鞘以及感染/炎症过程。虽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但文献中普遍描述,其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主要为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腰骶丛病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神经损伤,累及腰骶(LS)丛[1]。
创伤后LS丛病最常由直接创伤引起,如后方髋关节脱位和骶骨骨折等情况。对丛的牵拉也可导致丛病。这些牵拉性丛病病例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在临床检查或影像学上往往缺乏明确的致病异常。在出现腰骶丛分布范围内持续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中,断层成像和神经传导研究均可发挥作用。影像学对评估丛病潜在病因以及确定肌肉受累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与去神经支配的肌肉相关的经典发现是在T2和STIR等液体敏感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这些信号异常可在损伤后最早4天出现,并可观察到其强度逐渐增强,大约在4个月时达到峰值[2]。信号异常持续的时间因潜在损伤而差异很大;然而,在严重、不可修复的神经损伤情况下,这些改变可能不可逆。就预后而言,基于不同的病因也存在显著差异。创伤性LS丛病通常被认为较其他病因预后更差。然而,先前一项涵盖72名患者的病例系列报告显示,约70%的患者在18个月后出现自发性恢复[3]。为尽量优化这些患者的预后,影像学在评估肌肉受累范围和分布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辅助如物理治疗等针对性治疗。
总而言之,所有放射科医师都应了解肌肉去神经支配的影像学表现,以及断层成像在诊断和管理这类患者群体中的作用。虽然大多数创伤后肌肉信号异常可能主要反映水肿,但对于那些信号异常持续存在并在随访中进一步加重的患者,应考虑去神经支配作为潜在诊断。
创伤后腰丛神经病变,伴右侧臀肌及内收肌去神经支配
患者为34岁男性,外伤(从楼梯跌落)后约8周,出现右下肢运动与感觉障碍,包括髋关节活动度受限及足下垂。影像学检查包括骨盆及双侧股部CT及MRI序列。
从所提供的CT序列可见:
从MRI(T2加权及STIR序列)观察到:
上述MRI信号改变多与肌肉代谢异常或去神经性水肿有关,结合临床症状,仅在右侧出现明显异常,提示可能与创伤后神经损伤(尤其是腰骶丛牵拉或挫伤)相关。
结合患者外伤史、临床表现(足下垂、右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以及MRI显示的受累肌群去神经性水肿信号,本例最可能的诊断为:创伤性腰骶丛损伤(腰骶丛牵拉性损伤所致去神经性改变)。
若仍有疑虑,可结合肌电图或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测、随访影像(以观察肌肉信号的转归)进行进一步确认或排除其他神经源性病变。
在康复训练中,应遵循FITT-VP原则(Frequency、Intensity、Time、Type、Volume、Progression),并注意患者安全:
在此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疼痛及疲劳反应;如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并加强支持保护。
本报告基于现有影像及临床信息作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问诊或专业医生的诊疗意见。如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创伤后腰丛神经病变,伴右侧臀肌及内收肌去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