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急性肿胀的手指,在DIP关节处有一个软质肿块,切开后发现黄色-白色干酪状渗出物。
病人因手指疼痛肿胀来到急诊科就诊。该手指在6周内逐渐肿胀,并在过去一周出现发红和疼痛。初级医生检查后,证实远端指间关节处有触痛的肿胀,且存在柔软、海绵样肿块。由于被误认为是脓肿,于是在DIP关节处切开,结果意外地流出淡黄色白色干酪样物质。
标本检查显示存在负双折射晶体。X线检查可见软组织肿胀,指骨邻近关节区域出现凿孔样病灶,并伴有关节面侵蚀。
确诊为痛风后,给予口服消炎痛(Indomethacin)和别嘌醇(Allopurinol)进行治疗。
典型的痛风常见于年轻或中年男性,通常在清晨时段出现疼痛和肿胀的拇趾,并可能伴随发热。拇趾常表现为发红、温热、皮肤表面发亮且触痛明显。若不进行治疗,发作可能在数天至数周后自行缓解。反复发作会导致软骨破坏、骨质侵蚀及功能障碍。其他典型的发病部位包括脚趾、手指的小关节、踝关节、鹰嘴滑囊、耳廓等。可累及多个关节,通常是依次受累而非同时发生(与同时累及多个关节的类风湿关节炎相对)。
痛风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单钠尿酸盐晶体(亦称痛风石)沉积在小关节、腱鞘、滑囊(鹰嘴部位)、耳软骨等部位。
原发性痛风是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的酶缺陷)导致尿酸生成增加所致。继发性痛风则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等导致的尿酸生成过多,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尿酸排泄减少。诱发因素包括外伤、手术、饥饿、感染、利尿剂、水杨酸盐及高蛋白饮食等。
诊断性检查:
- 关节液显微镜检查显示负双折射晶体。
- X线表现为软组织肿胀,伴关节旁骨质可见凿孔样病灶及关节面侵蚀。
- 血清尿酸通常(但并非必然)升高,故并非诊断性指标。然而,高尿酸水平更易在较低温度时形成晶体,这也解释了痛风的四周远端分布。
- 高频超声已证实可显示关节炎中指(趾)远端指(趾)骨的解剖亚结构。
- MRI T1加权成像可显示痛风石性痛风及相邻骨骼表现为不均匀的低至中等信号强度,通常可见典型的侵蚀性改变。
鉴别诊断:
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假性痛风(焦磷酸钙晶体)、伴有布夏尔结的骨关节炎及结节型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
- 一线用药:NSAIDs – 如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
- 二线用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如别嘌醇
- 如大型痛风石影响功能,则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手指出现痛风性关节炎
目前没有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1. 患者右手(或左手)远端指间关节(DIP)附近可见明显肿胀,皮肤表面呈红紫色,覆盖皮肤发亮且存在局部破损。
2. 破溃处可见黄白色、凝乳状物质溢出,呈干酪样质地,提示有较大的软组织肿块或沉积物。
3. X 线片显示DIP 关节周边软组织肿胀,局部可见“冲击样”或“打孔样”骨质破坏(punch-out lesion),关节面不规则,部分关节面显示局限性侵蚀或骨质缺损。
4. 骨皮质可见局灶性侵蚀,邻近骨骼边缘可能存在轻度骨质增生或硬化反应。远端指骺或指骨尚无明显骨折征象。
结合患者年龄(66 岁,女性)、表现为远端指间关节处急性发生的红肿、破溃并排出黄白色干酪样痛风石样沉积物,以及 X 线所见的局部“打孔样”骨质侵蚀,最符合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
若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对排出物进行镜下检查(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负性双折光的尿酸盐晶体),或行血尿酸水平检测以及综合血检、病理学等辅助。
痛风急性发作时,需减少关节活动量、避免负重及创伤。但在症状缓解后,可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关节明显疼痛、发热或水肿加重,应及时停止并向专业医务人员咨询;正在服用利尿剂或存在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清尿酸,必要时调整药物。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现有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医学参考信息。并不能替代线下诊疗或专业医生的面对面意见。具体诊疗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完整病史、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由专科医生作出最终决策。
手指出现痛风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