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腕部损伤
患者在一次高能量创伤(交通事故)后出现拇指根部疼痛。标准的腕部X线显示大多角骨有粉碎性关节内骨折。后前位和半旋前斜位如图1所示。
除舟状骨外,腕骨的孤立性骨折相对少见 (1)。大多角骨骨折可与舟状骨和钩骨的骨折、Bennett骨折脱位以及常见的腕掌关节脱位同时发生;被认为与剪切力有关 (2)。孤立性骨折非常罕见(仅占腕骨骨折的3%)(3),可在拇指过伸或拇指外展时摔倒后发生。大多角骨骨折可累及骨体(4)或骨的掌侧嵴,而且常在常规平片中被忽视。已有文献报道大多角骨粉碎性骨折 (5)。 在大多数医院,斜位X线片作为腕关节常规检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对腕骨骨折的检出率。标准斜位(外斜位)是在手部分旋前的PA位进行拍摄,该投照方式可理想地显示舟状骨、大多角骨、第一掌骨基底部以及相关关节间隙。腕管位投照对于发现大多角骨掌侧面骨折非常有用。
粉碎性大多角骨骨折
对不起,我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英文内容。
患者男性,35 岁,急性腕部外伤。根据提供的正位及斜位 X 光片可见:
• 在腕关节桡侧靠近第一掌骨基底部附近,局部骨质连续性中断,可见细小骨折线,提示舟状骨远侧处或大多角骨(Trapezium)部位可能存在骨折迹象;
• 骨折线位置相对偏前外侧,结合大多角骨解剖结构,支持其位于大多角骨体或 volar(掌侧)嵴部;
• 周围关节间隙尚可,大多角骨与邻近关节面间对位较完整,暂无明显脱位;
• 其他腕骨(如月骨、三角骨、头状骨等)未见明显形态异常;
• 软组织肿胀表现不明显。
基于 X 光影像学表现及病史,可能的诊断包括:
1. 大多角骨(Trapezium)骨折:
• 临床上较少见,但因拇指过度伸展或外伤可导致该部位负荷集中;
• X 光可在大多角骨体或其掌侧嵴部发现骨折线;
• 与患者的外伤史(拇指外展或跌倒时着力)相符。
2. 舟状骨骨折:
• 尺桡偏位或斜位片有时可误以为是舟状骨远侧区骨折;
• 临床较常见,应仔细排查;
• 需结合高分辨率 X 光或 MRI 排除。
3. 其他腕骨骨折:
• 如头状骨、钩骨等,但临床与影像特征不明显,仍应谨慎排除。
结合患者年龄、外伤机制(可能为拇指或腕部超伸外力造成),以及影像片段在大多角骨部位的骨皮质不连续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孤立性大多角骨骨折。
1. 治疗策略
• 保守治疗:若骨折为不稳定程度低、无明显移位或关节面受损风险小,可考虑拇指石膏或腕管型支具固定 4~6 周。期间减少大力对拇指和腕关节的牵拉及冲击。
• 手术治疗:若存在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损伤、骨折粉碎或不易愈合情况,则需考虑手术复位内固定,以稳定骨折并尽量保全关节功能。
2. 康复与运动处方
• 早期固定期(0~4/6 周)
- 使用拇指石膏或支具固定,减少腕关节和拇指大范围活动;
- 进行肩肘部及手指的主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 若疼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 中期功能恢复期(4/6~8 周)
- 在移除或减轻固定后,可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循序渐进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腕关节屈伸、拇指对指及外展活动;
- 每日 2~3 次,每次 5~10 分钟,根据患者耐受度逐步延长时间;
- 可配合温热敷或康复理疗手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
• 后期强化期(8 周后)
- 结合简单的抗阻训练(如手指抓捏弹力球、腕部弹力带训练)以增强肌力;
- 练习拇指捏力和功能动作(如捏起小物件、拧毛巾等),逐步回归日常活动;
- 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应避免非必要的高冲击或过度负荷动作。
• 注意事项
- 若患者骨质状况较差或合并其他病症(如糖尿病等),需要严密监测骨折愈合情况;
- 注意保持关节活动度,避免长时间固定导致的关节僵硬;
- 所有运动安排应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或医师指导下进行。
本报告仅为基于目前提供的病历资料及影像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对于任何涉及个人健康的决定,请咨询专科医生并结合更多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粉碎性大多角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