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5岁男性出现双侧双踝区的疼痛性软组织肿胀。
一名15岁男性花样滑冰运动员出现双侧踝关节内外踝区域疼痛性的软组织肿胀。疼痛已持续两个月,无外伤史。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在内外踝区域存在皮下、局灶性的软组织包块;该发现与鞋帮边缘位置相符,证实了所怀疑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撞击综合征。此次磁共振成像检查使用磁场强度为0.2的RM扫描仪及专用线圈进行。检查包括T1加权自旋回波(SE)、PD加权快速自旋回波(TSE)、T2*加权梯度回波(GE)以及GE-STIR序列,并在轴向、矢状面及冠状面进行扫描。
足部滑液囊可分为解剖性滑液囊和获得性附加性滑液囊,它们常常在拇外翻区域形成。足部存在许多解剖性滑液囊,有时可在患者的MRI成像中观察到,例如位于第一和第五跖骨足底内侧及外侧表面的滑液囊,或位于跟骨与跟腱之间的跟后滑液囊。解剖性滑液囊是封闭的囊状结构,内衬类似滑膜的膜,并含有滑液,受到摩擦作用。其功能是减轻正常的摩擦,从而缓解肌腱之间、骨与皮肤之间或肌腱与韧带之间的运动。滑液囊遍布全身许多部位,并根据其所在位置分为深层滑液囊和皮下滑液囊。 通常,踝部内外踝并不存在解剖性滑液囊;踝部内外踝处的附加性滑液囊常源于小腿内外踝骨突出与滑冰鞋之间产生的异常接触压力和剪切力。由于踝内外踝的骨突起本身缺少足够的软组织来缓冲过大的压力,机体对这种异常应力的反应是在此特定部位形成附加性滑液囊,而新形成的这些附加性滑液囊并非理想。按照定义,这些滑液囊是随着时间因不合脚的滑冰鞋所施加的过度压力而形成的。附加性滑液囊的纤维壁比正常滑液囊更厚,更容易出现炎性改变。 大多数滑囊炎可归为无菌性滑囊炎,并可根据病因分为外伤性、类风湿性、代谢性或肿瘤性。其症状与滑囊炎的大小和位置相关,可表现为局部疼痛及可在临床上触及的软组织肿块。滑液囊在MRI上具有独特的表现:于T2*加权GE序列和GE-STIR序列中相对于肌肉呈均匀高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SE序列和PD加权TSE序列中呈低或等信号。滑囊炎必须与软组织肿瘤和假肿瘤相鉴别,而MRI成像技术在这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踝部滑囊炎而言,非手术治疗通常能获得最佳效果。首选治疗包括检查滑冰鞋是否在踝部附近过紧。可使用大多数鞋店都能提供的球环装置对这些部位进行撑扩。最后一种非手术措施是停止滑冰运动。对于采用上述非手术措施仍无法缓解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果断的选择。
双踝外生性滑囊
(无翻译内容)
根据所提供的双侧踝部MRI图像,可见在内、外踝区域软组织内出现界限相对清晰的液体信号影。如在T2*加权及STIR序列上呈较高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或PD序列上呈低至等信号,可见囊性改变,提示局部存在滑液样或类滑液样积液。病灶多位于踝关节皮下紧邻骨性突出处,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大范围骨侵蚀或骨质破坏的表现,局部关节面结构大体保持完整。
在综合患者年龄(15岁)、临床表现(运动相关,踝部突出、软组织疼痛)及影像学所示的囊性高信号病变后,最常考虑到的即为因摩擦或压力所致的“踝部滑囊炎”或者更具体地称“踝部外伤性/获得性滑囊炎(adventitial bursitis)”。其他鉴别诊断可辅以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排除。
结合患者双侧踝部突出处的疼痛性软组织肿胀、MR表现以及临床常见病因,最可能的诊断为踝部外伤性(获得性)滑囊炎(Adventitial Bursitis)。如果仍有疑虑,可根据患者的局部体征、超声引导下抽取滑囊液行检查(如常规、细菌培养等)以进一步确认并排除感染因素。
1. 保守治疗
- 减压与休息:避免或减少反复摩擦和持续压力的运动;对于滑冰或其他可能引起踝部高压摩擦的运动,建议暂停或减少强度。
- 鞋靴调整:如患者因滑冰鞋或日常鞋过紧导致踝部横向挤压,应通过专业鞋店的鞋楦扩张或定制鞋垫等手段,减轻该区域的摩擦和压力。
- 理疗与消炎:可使用局部冷敷或温热敷、物理理疗(如超声波理疗、激光理疗)以减轻较轻的炎症与疼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口服或外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2. 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滑囊体积过大、反复发作影响正常活动时,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滑囊,但此类手术需要评估潜在并发症(如感染、局部疤痕等)。
3. 康复与运动处方
- 早期(急性期):以休息、制动与消炎为主,酌情减少负重及跑跳运动,保持关节轻度活动度以防止关节僵硬。
- 中期(恢复期):在炎症症状明显减轻后,可逐步增加下肢肌力锻炼,如踝关节轻度抗阻训练,配合协调性和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腿平衡练习);每次训练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每周2-3次,循序渐进增加强度。
- 后期(强化期):在症状基本缓解后,可增加关节稳定性训练,如小型弹力带踝关节稳定练习、踮脚和后脚跟落地交替训练;并逐渐过渡到原有的专项运动(如滑冰),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
- FITT-VP原则综合:运动频率(Frequency)从每周2-3次增加至3-4次;运动强度(Intensity)可由中等(RPE 3-4)逐步提高;每次运动时间(Time)由15-20分钟延长至30分钟,运动模式(Type)以不加剧踝部压力的项目为主(如游泳或固定自行车等交叉训练);运动进度(Progression)则根据疼痛和关节反应动态调整,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本报告为基于患者提供的医学影像与病史信息所作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并遵循专科医生的指导。
双踝外生性滑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