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0岁的男性出现持续三周的右膝疼痛加重,导致无法负重。
一名60岁男性因右膝疼痛加重持续三周,导致无法承重,被送至急诊科。患者并无膝关节外伤史。体检发现膝关节积液达3级,股骨内侧髁处压痛,关节活动度减小。X线片显示股骨内侧髁存在囊性病变,并且有病理性骨折延伸至髁间区(Fig. 1)。囊性病变无硬化边缘,股骨皮质保持完整。MRI检查显示病变信号不均匀,在T1加权像(Fig. 2)上主要表现为低信号,而T2加权像(Fig. 3)为高信号。同位素骨扫描可见股骨远端周围有单一高放射性摄取区(Fig. 4)。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后,获得的组织呈典型的巨细胞瘤特征,含有大量多核、均匀分布、类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治疗采用刮除术,并以甲基丙烯酸酯骨水泥填充腔隙。
真正的骨巨细胞瘤(GCT)是相对常见的骨肿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重要的鉴别诊断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的继发性巨细胞瘤以及佩吉特病所致的巨细胞瘤。它们通常发生在20–50岁的患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肿瘤细胞的确切来源尚不清楚。尽管其被认为是良性肿瘤,但也可局部侵袭,偶尔(3%)会发生肺部转移。在10%–30%的病例中,病理性骨折在初次就诊时就明显存在。治疗后局部复发相对常见(5%–15%)。巨细胞瘤主要发生于长骨(75%–90%病例),超过一半位于膝关节附近。最常见的部位是股骨(30%),其后依次为胫骨(25%)、桡骨(10%)和肱骨(6%)。罕见的部位包括脊柱(7%)、手或足骨(5%)、骨盆(4%),或者任何其他骨骼。在成熟的长骨中,其放射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病灶是孤立的,通常偏心位于骨骺内,紧贴但并未突破软骨下骨。部分干骺端也可能受累。它们在影像上表现为纯溶骨性改变,有时可见细小的骨小梁。病变边缘可能界限清晰或模糊。皮质可能变薄、膨隆或侵蚀,肿瘤可延伸至邻近软组织。骨膜反应或新骨形成较为罕见。在骺板尚未闭合的未成熟骨中罕见的巨细胞瘤(2%)常仅累及干骺端。核素骨显像可能显示比病变实际边界更广泛的摄取增高。MRI上,巨细胞瘤在T1加权像上信号常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信号呈高信号;肿瘤呈现出不均匀的信号强度,并可出现液体平面。
股骨远端巨细胞瘤
对不起,我没有检测到可供翻译的具体英文内容。请您提供需要翻译的英文文本或确认它已包含在消息中,以便我能帮助完成翻译。
从所提供的X线片可见右膝关节远端股骨近关节面处存在一处较明显的溶骨性病变,位置偏心,占据远端股骨干骺端并延及骺端区域,病灶呈扩大性改变,皮质可见变薄但大体连续性尚可,局部边界部分清晰、部分欠清晰。病变处无明显的骨膜反应或新生骨形成。MRI检查显示该病灶于T1加权像呈相对等或低信号,于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分隔或小梁表现。骨扫描示右膝远端股骨单发放射性摄取增高,病变局限性浓聚。
总体而言,影像所示病灶主要特点包括:
• 溶骨性、偏心性病变,位于干骺端并侵及关节面下方。
• 皮质可见局部变薄和膨胀,尚未发现明显软组织肿块的大范围浸润。
• 少见明显骨膜反应或钙化。
• MRI表现与一种富含细胞成分且可能存在出血或囊变的病变相一致。
根据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60岁的年龄、临床症状(进行性膝部疼痛、负重困难),考虑如下鉴别诊断:
综合患者病例特点(右膝关节逐渐加重的疼痛、溶骨性病变局限于股骨远端、MRI信号特点)以及影像学所示的典型干骺端偏心性骨破坏,最可能的诊断为: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建议进一步进行病理学穿刺或手术病理活检确诊。一旦确诊后,需要根据肿瘤范围及骨结构破坏程度决定具体治疗策略。
对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主要包括:
在手术或其他治疗完成后,康复训练的目标是恢复关节功能、增强肌力及改善稳定性。基于FITT-VP(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类型Type、进度Progression、体积Volume)的原则,建议如下:
注意事项:若患者骨质脆弱,或合并心肺功能不佳,应针对性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间,必要时可定期复查影像,密切监测病灶恢复情况。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现有资料所做出的参考性医学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如有症状加重或疑问,务必咨询骨科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股骨远端巨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