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恩博克氏病

临床病例 14.10.2005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26岁,女性
作者: A. Ashmore, G. Bayne, S. Lee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26岁女性,主诉左腕疼痛和无力。

影像学表现

这名 26 岁女性患者出现左腕疼痛和无力。询问后得知,她在 17 岁时曾伤及手腕,受伤当时出现肿胀,并持续存在疼痛以及力量逐渐减弱的症状。体检显示,背侧月骨区域有明显压痛,并且握力显著减弱。随后进行了腕关节的普通 X 线平片检查。

病情讨论

最早由Robert Kienbock在他于1910年对lunatomalacia(腕月骨软化)的经典描述中提出,Kienbock病是一种基于月骨在X线片上密度特征性变化而进行放射学诊断的疾病。随后逐渐出现密度增高、骨折线、碎裂及塌陷。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反复的应力或急性骨折导致在易感或“处于危险”状态的月骨血供中断。患者通常会有外伤史,但并非总是如此。若腕关节疼痛、僵硬,并在月骨背侧出现压痛,则应怀疑本病。除了压痛之外,还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明显的握力减弱。通常通过普通X线片即可作出诊断,但MRI或骨扫描在疾病早期即可发现异常,对于那些表现为月骨区疼痛而X线片阴性的患者,应考虑进行这些检查。 Kienbock病的分期如下: • 第I期:线性或压缩性骨折,整体结构和密度正常。骨扫描可见月骨周围摄取增高,MRI在T1加权像上显示信号减低。 • 第II期:月骨密度异常(相对于其他腕骨明显增高),但无月骨或腕骨塌陷。 • 第IIIA期:月骨塌陷,但无腕骨塌陷或舟状骨固定旋转。 • 第IIIB期:月骨塌陷,并伴有腕骨塌陷或舟状骨固定旋转。 • 第IV期:同第III期,并出现广泛性腕骨退行性关节炎。 Kienbock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和自然病程尚不明确,现有多种治疗方案,从观察到复杂的手术重建皆有涉及。尽管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停止进展并自行再血管化,大多数病例仍会随着时间推移继续进展,最终导致腕关节不稳定和关节炎。对于第I期疾病,首选治疗是制动,可使用石膏固定或外固定器。对于有尺骨负变异的第II期Kienbock病,目前最常采用的外科治疗方法仍是关节水平调整术,如桡骨缩短或尺骨延长,以减轻月骨的负荷,从而可能实现再血管化。若呈现尺骨正变异或中性变异,则应考虑对月骨进行血运重建。对于第III期疾病,可考虑有限的腕骨间融合,以恢复稳定并防止进一步退变;对于第IV期疾病,则可实施以挽救为目的的手术,如近排腕骨切除及腕关节融合,具体手术方式取决于患者需求以及月骨窝和头状骨关节面的完整性。

鉴别诊断列表

凯恩贝克病

最终诊断

月骨缺血性坏死

证书

没有检测到需要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左腕普通X线片

icon
左腕关节的普通X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