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85岁、无明显既往病史的女性,左肩部出现快速生长的肿块(图1),无外伤史。 体格检查时,肿块坚硬且不可移动。
为排除恶性肿瘤而进行了肩部X线和超声检查。
X线(图2)显示在左肩部有一个圆形、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包块,位于肩锁关节(ACJ)上方。同时可见肱骨头向上移位,导致肩峰下间隙变窄。在肱骨头和肩锁关节均可见骨质退变。
在超声检查(图3a、3b和3c)中,图像显示于锁骨上方出现液体积聚,主要为无回声但不均匀,似乎从肩锁关节(AC)间隙向上突起。未检测到多普勒信号。对肩袖进行检查时,显示肱骨头上方缺失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且可见骨质轮廓不规则。
基于慢性大面积肩袖撕裂导致的肩锁关节囊肿这一初步诊断,为缓解症状进行了经皮引流。细胞学分析后未发现恶性病变,细胞成分(蛋白质背景上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与囊肿诊断相符。
肩锁关节(ACJ)囊肿是形成于肩锁关节附近的充满液体的囊,一般由潜在的关节退行性病变或肩袖撕裂所致。此类囊肿通常由肩锁关节关节囊破裂后滑液渗出,形成假性囊肿 [1]。
患者通常会出现肩锁关节处可见或可触及的肿胀,并伴有不适或局部疼痛。主要的临床问题在于将这些囊肿与其他软组织肿块鉴别 [1]。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认囊肿存在并评估潜在的关节病变至关重要。需要明确是否存在严重的肩锁关节退行性变、肩袖损伤或关节与囊肿之间的相通。
超声通常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显示囊肿及其周围结构。关键发现包括肩锁关节附近界限清晰的无回声或低回声肿块,虽然并非总是如此,因为有些囊肿可能因出血、感染或蛋白质成分而呈现不均质外观,正如我们的病例所示。超声还可显示关节与囊肿之间的相通,从而证实其滑液来源(即所谓的“喷泉征” [2](图3))。缺乏内部多普勒信号(图3a)也有助于排除潜在的实体肿块。此外,快速生长(如本病例所示)也使恶性可能性更低。
MRI 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用于评估合并肩袖撕裂或肩锁关节退变时。X 线检查也能帮助确定肿块与骨性结构的关系,并可提供间接的肩袖信息,如出现肱骨头向上移位以及肩峰下间隙变窄,这在大面积肩袖撕裂时常见 [3](图1)。诊断很少需要活检。
肩锁关节囊肿的治疗通常以保守为主,侧重通过引流减轻症状。除非处理潜在的关节病变,否则复发十分常见。对于囊肿体积较大的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通常包括切除囊肿并修复关节。预后取决于潜在关节病情的严重程度。
已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肩锁关节囊肿,继发于巨大肩袖撕裂
根据提供的影像(包括肩部X线和超声检查图像)及临床信息,可见左肩近肩峰处存在一清晰突出的软组织包块。X线提示肩锁关节(AC关节)退变明显,并可见肩锁关节上方的隆起阴影。根据超声示意图,包块内部为液性或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内容物,呈低回声或稍混合回声,可见与关节腔可能存在交通(“geyser sign”)。包块周围未见明显实性血流信号,亦无骨质破坏迹象。患者自述包块生长较快但无外伤史,且穿刺液细胞学分析未提示恶性。
结合患者高龄、肩关节退变、穿刺结果和影像学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肩锁关节囊肿(与肩袖损伤或肩锁关节退变相关)。 无恶性细胞学证据支持恶性肿瘤诊断。
1. 保守治疗:
- 穿刺减压:若囊肿体积较大、症状明显,可进行周期性穿刺以缓解症状。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酌情应用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
- 关节周围注射:对于反复积液或严重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行关节周围注射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炎性反应。
2. 手术治疗:
- 若囊肿反复复发或伴随大范围肩袖撕裂,可考虑手术修补肩袖并切除囊肿,改善肩锁关节病变。
- 根据患者全身状况、骨质情况和功能需求来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3. 康复与运动处方:
- 初始阶段(低强度、保护性训练):
1) 轻度关节活动度练习:如支持下被动/主动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和外旋活动,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2) 低负荷的等长收缩练习: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三角肌、冈上肌及肩周肌群等长收缩,每日1次,避免明显疼痛。
- 中期阶段(中等强度、功能提升):
1) 逐步增加主动抗阻运动:可使用弹力带或小重量哑铃进行肩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每周2-3次,每次10-15分钟。
2) 注意动作缓慢、可控,避免刺激囊肿或过度疼痛。
- 后期阶段(增强阶段、预防复发):
1) 视情况增加肩关节稳定性训练和全身协调性练习(如轻度上肢功能性训练、改良俯卧撑等)。
2) 维持每周3-5次的力量及关节灵活性训练,并逐步提高阻力、延长训练时间。
FITT-VP 原则:
在此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肩部疼痛和活动度变化,若出现显著不适,应及时就医评估,并在专业康复师或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意见。临床具体诊疗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由专业医疗团队决定。
肩锁关节囊肿,继发于巨大肩袖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