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下胫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临床病例 02.01.2007
Scan Image
部位: 肌肉骨骼系统
类型: 临床病例
病人: 17岁,男性
作者: S.Semlali, R. Saouab, M. Benameur, S. Akjouj
icon
详情
icon
AI报告

临床病史

一名17岁男性患者在轻微外伤后出现左小腿疼痛。

影像学表现

患者因轻微外伤后左小腿逐渐疼痛一个月而就诊。无发热及体重减轻。在体格检查中,患者步态跛行,偏向右侧。近胫骨部位直接触压时轻度疼痛。无肿胀。腿部的屈曲、伸展及旋转活动均无受限。近胫骨部位的 X 光片显示浅表性骨缺损,边缘规则,大小约 2×5 厘米。该病变导致骨膜反应中断并出现 Codman 角。放射学图像显示侵袭性影像学表现(图 1)。MRI 显示多囊性外观,T1 加权像为低信号(图 2),T2 加权像为高信号(图 3),无液-液平面,囊壁可见对比增强(图 4)。邻近软组织正常。放射学结果提示恶性肿瘤。治疗方式为手术刮除并骨水泥填充。最终病理诊断为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

病情讨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1%至2%,在软组织中更为罕见。它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膨胀性病变,通常见于长骨或椎骨(1)。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含有充满血液的囊性空腔的膨胀性病变,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潜在病变(2)。通常发生在生命的前20年,并表现出轻微的女性偏好。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软组织原发性动脉瘤样肿瘤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了相似的结果(3)。 X线和CT图像显示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存在浅表骨缺损,且可表现出侵袭性影像学特征(4)。CT和MRI对于显示病变范围并证实血液-液体平层的存在非常有用,这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发现(2-5)。隔膜样对比增强被证实是动脉瘤样骨囊肿MRI检查的重要影像学表现。磁共振成像在诊断特异性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并可提供关于软组织改变的宝贵信息(3,6)。结合常规X线和MRI的使用在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方面显示出最高的敏感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 在多种病变中都可能观察到液-液平层:包括骨性和软组织肿块、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恶性或良性肿瘤,以及原发或转移性的恶性肿瘤(如骨肉瘤、软骨母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7)。 - 实性动脉瘤样骨囊肿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一种变异,其影像学表现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在MR成像中,大多数病变在T1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比肌肉略高,而且信号不均匀,在T2加权序列上主要表现为高信号。可见病变周围骨和软组织出现明显水肿(8)。 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刮除,可配合或不配合辅助治疗(如酚或过氧化氢),以及骨移植或骨水泥填充。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进行辅助或主要放射治疗很少使用,因为其与恶性病变转化有关(9)。治疗后的预后非常好,但约10%至20%的病例报告会复发。

鉴别诊断列表

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

最终诊断

骨膜下动脉瘤样骨囊肿

证书

没有检测到需翻译的英文内容。

图像分析

左胫骨X线检查

icon
左胫骨X光片

胫骨轴位T1加权成像

icon
胫骨轴位 T1加权像

T2 加权冠状位胫骨 MRI

icon
冠状位T2加权胫骨MRI

注射对比剂后的轴位MR图像

icon
对比增强轴向磁共振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