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0岁的女性因右侧腘窝疼痛和小腿肿胀来到急诊科就诊。
前一天进行了关节镜下内侧半月板切除术,采用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探查膝关节。
为排除深静脉血栓而安排了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迹象,但显示了一个约35 mm直径的腘动脉假性动脉瘤(图1a-1b),并在腘窝以及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之间的筋膜层内出现血肿。进一步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确认了该假性动脉瘤(图2a-2d),其部分存在血栓;在小腿后部筋室内的大量血肿(图3a-3b)未显示任何出血迹象。
患者被紧急手术;开腹手术证实了腘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并通过切除和大隐静脉移植物置换进行重建。
两个月后的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物通畅良好,无血栓或扩张的迹象。
由于与开放手术相比并发症更少,膝关节镜检查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在一项大规模研究中,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报告介于0.56%至0.80%之间 [1]。
假性动脉瘤是由于血管损伤不完全所造成,出血被周围组织包裹并逐渐形成纤维性假囊。
在关节镜检查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管损伤,因为当膝关节屈曲时,腘窝血管束会贴近膝关节后方关节囊,从而提高医源性损伤的可能性。
假性动脉瘤也可能由血管壁受到过度牵拉引起,例如在处理内侧半月板时,为获得良好视野有时需要对膝关节施加较大的内翻应力 [2]。
临床诊断通常会延迟,直到出现搏动性且疼痛的包块才引起注意。超声检查中,假性动脉瘤表现为通过一个“颈”与邻近血管相连的假性囊性结构;假性动脉瘤内外的湍流血流会出现典型的“阴阳”征,提示双向血流 [3]。CT 血管造影可显示一个充满造影剂、部分血栓形成并与邻近动脉相通的囊,常可见假性动脉瘤周围的软组织血肿,可能有或没有出血的征象。
假性动脉瘤的可能并发症包括出血与占位效应(如神经压迫、静脉压迫以及血栓形成),过去甚至曾因此导致截肢 [4]。
通常需要快速手术干预,可通过血管间置式静脉移植或补片血管成形术来进行治疗。
总之,临床医生应了解并考虑这一罕见的关节镜并发症的可能性,以便及时做出诊断并及早干预;成像检查,尤其是超声和 CT,可用于确认假性动脉瘤的临床怀疑。
已经获得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关节镜下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后腘动脉假性动脉瘤
根据提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下肢 CT 血管成像,可见: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右膝关节镜手术史,可能的诊断包括:
结合患者术后第二天开始出现右侧腘窝疼痛、肿胀,并通过超声和 CT 血管成像证实在腘动脉附近存在与其相通的假性动脉瘤,故最可能的诊断为:
右侧腘动脉假性动脉瘤(术后 iatrogenic pseudoaneurysm)
若要进一步明确病变细节或术前评估,可根据血管外科意见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再次 CT 血管成像以辅助治疗规划。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基于当前提供信息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医院的面诊及专业医生的个体化诊疗意见。若对诊断和治疗存在疑问,应尽快咨询专科医生或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关节镜下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后腘动脉假性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