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0岁女性因左小腿疼痛而接受了骨显像、MRI和CT检查。
一名60岁的女性,数月来一直主诉左下肢疼痛,步行时加重。既往无外伤史,亦无重要的内科或外科病史。体格检查显示左小腿前方弥漫性压痛。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左胫腓骨的X线检查未见异常。 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后,结果显示左胫骨远端一半前内侧区域存在一条线状的异常示踪剂摄取增高(图1)。随后进行MRI检查,提示左胫骨远端一半周围软组织显著水肿,胫骨邻近部位的骨髓也出现水肿。静脉注射钆剂后,胫骨干周围软组织及骨髓内出现异常强化(图2)。 CT检查发现胫骨前内侧皮质内有一条垂直方向的线性透亮区,并伴随附近的骨膜炎及骨内新生骨形成(图3),由此诊断为纵行应力性骨折。经过数周的休息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大多数应力性骨折呈横行或斜行走向 [1]。 纵向应力性骨折相对罕见,主要发生在胫骨,但也有在腓骨、髌骨和股骨的报道 [2]。 对于纵向应力性骨折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推测可能是斜行骨折在旋转应力作用下纵向延伸所致,或与营养孔处皮质薄弱有关 [2]。 这些骨折可以是年轻运动员在剧烈活动后出现的应力性骨折,也可能是骨质脆弱(如骨质疏松患者)在正常机械负荷下发生的不足性骨折。对于后者,患者往往既无活动增加也无外伤史 [2]。 无论哪种情况,休息常常能缓解症状 [3]。 纵向应力性骨折在常规X线中很难被观察到,因此在诊断上常具有挑战性 [1]。此外,由于此类骨折罕见,临床上常不被考虑 [4]。 骨扫描可显示受累部位的异常同位素摄取;纵向摄取的模式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能具有诊断意义。 MRI通常可见骨髓水肿,并在骨折处周围软组织出现进一步水肿或血肿;T1加权MRI上多达73%的病例可见线状低信号的骨折线 [1]。 当骨折线不可见时,MRI所见并无特异性,因为肿瘤或感染也可能有类似表现。另一种罕见的情况是胫骨一过性水肿,其临床表现相似,骨扫描及MRI显示也可类似,而未见骨折线 [5]。 CT在检测纵向胫骨应力性骨折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常可以显示骨折线,并常可见到一些骨痂形成,正如本例中所示 [1]。 正确诊断此病至关重要,因为骨扫描和MRI所见的鉴别诊断范围包括感染和肿瘤;然而,纵向应力性骨折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的过程,通过休息即可成功治疗 [2]。
胫骨纵向应力性骨折
(无内容可翻译)
• 本例患者为 60 岁女性,主诉左小腿疼痛。
• 骨显像(骨扫描):显示左侧胫骨近中段沿骨干纵向呈放射性浓聚现象,提示局部骨质代谢亢进。
• 磁共振成像(MRI):在 T1 加权像上可见左侧胫骨近中段纵向低信号线(部分序列可见与骨折线一致的线状高或低信号),周围骨髓及软组织有水肿或少量出血迹象。软组织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左胫骨可见纵向裂隙样低密度影,周边可见少量新生骨痂形成,明确了骨折线存在,无明显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与侵蚀性改变。
结合患者年龄(60 岁,可能存在骨质疏松风险)、临床症状(左小腿疼痛)、影像学表现(骨扫描纵向放射性浓聚、MRI 纵向低信号裂隙、CT 显示骨折线及骨痂)等因素,最可能的诊断为胫骨纵行应力性骨折(不足性骨折)。
• 保守治疗:主要以减轻患肢负重和休息为主,降低局部机械应力。
• 药物治疗:若合并骨质疏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制剂、维生素 D 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等)。必要时可考虑补充蛋白营养。
• 手术指征:对于应力性骨折稳定性较好、无移位或仅轻微移位者,一般无需手术。若出现明显骨折不愈合或移位严重,可考虑手术内固定。
鉴于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及应力性骨折的情况,康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与个体化原则,强调安全性和骨保护: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应定期随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及恢复进度,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过早或过度负重导致再次损伤。
本报告为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若有任何疑问或病情变化,请及时就医并遵从专业指导。
胫骨纵向应力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