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左侧肾绞痛和血尿症状入院。行常规无增强腹部螺旋CT检查后,意外发现了一处异常。
患者表现出左侧肾绞痛症状,并伴有镜下血尿。未发现其他体格检查异常。根据科室常规行腹部未增强螺旋CT检查。CT显示左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有一枚2毫米的结石,其上方可见轻度输尿管积水以及非常轻微的左侧肾积水。右侧肾脏未见结石。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双侧腰大肌脓肿,源于以L2/3椎间盘为中心,波及L2下部和大部分L3椎体的感染性椎间盘炎/椎体骨髓炎。L3椎体呈粉碎性,向椎管后方移位。随后进行的脊柱MRI显示在STIR序列上L2和L3椎体弥漫性高信号,并伴有椎体扩张及部分侵及椎管。双侧腰大肌脓肿被引流后,微生物学检测证实为结核感染。
结核性脊椎炎(又称Pott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的椎体和椎间盘的破坏。其临床起病隐匿,表现为背痛、僵硬和局部压痛,伴有发热与全身不适。最常受累的部位似乎是胸椎和腰椎,并偏好邻近上、下终板的椎体前部。由于椎体前部受累最为严重,常可出现楔形后凸畸形(gibbus畸形)。椎体的骨质破坏往往表现为碎片样破坏,随后出现溶骨性破坏。其他表现包括椎旁肿块、硬膜外脓肿、腰大肌脓肿以及椎间盘间隙塌陷。脓肿可能沿着组织间隙广泛扩散并发生钙化,这与非结核性脓肿(很少钙化)有所不同。 由于结核性和化脓性(细菌性)感染在影像学上有许多相似特征,鉴别诊断比较困难。然而,如果患者在肺、泌尿系统等其他器官同时存在结核病灶,或显示出脊柱多灶性受累以及楔形后凸畸形的倾向,则应怀疑结核性感染。最新的MRI研究表明,结核性感染更倾向于在椎体局部出现不均匀的增强,而化脓性脊椎炎则表现为弥漫且均匀的增强。 对于腰大肌脓肿的治疗,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脓肿引流。正如本病例所示,经皮穿刺引流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措施,针对大体积结核性腰大肌脓肿患者而言,是一种高效且具有吸引力的外科引流替代方案。
结核性脊柱炎伴腰大肌脓肿
(无内容可翻译)
1. 在腹部平扫 CT 图像上可见腰椎部分椎体前缘破坏,邻近椎间盘间隙可能变窄。
2. 腰椎周围可见明显软组织肿胀影,同时在腰大肌区域可见异常密度影,提示脓肿形成。部分图像上可见类似囊状包块,与腰大肌相邻。
3. MRI 图像显示受累椎体信号异常,呈不规则强化,椎体及椎间盘破坏,伴有椎旁和椎管周围软组织病灶。腰大肌内可见相当大范围的液性信号,符合脓液或渗出物。
4. 无明显骨折线,但椎体前部塌陷风险大,可能出现后凸畸形(gibbus deformity)。
1. 结核性脊柱炎(Pott 病)
• 结核杆菌侵犯椎体及椎间隙,常伴有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
• 影像上多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塌陷以及相邻软组织脓肿形成。
• 本例中可见明显椎体前部受累及腰大肌脓肿,提示与结核感染高度相关。
2. 化脓性脊柱炎
•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所致,可出现椎体及椎间盘破坏,也可出现椎旁脓肿。
• 但通常病变更具急性特征,常有明显的全身炎症表现,如高热、血白细胞显著升高等。
• 影像学上多为均匀强化,且病变更急性,尚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来鉴别。
3. 其他少见原因脊柱破坏(肿瘤、转移瘤等)
• 椎体溶骨性破坏可以见于肿瘤浸润,但往往在椎旁软组织表现上有所不同,且腰大肌脓肿较少见。
• 本例更倾向于感染性病变。
综合年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腰背部疼痛伴发热、血尿可能为偶然发现或炎症刺激所致)、影像所示椎体前部破坏、椎旁及腰大肌脓肿,以及结核感染常见的慢性、破坏性影像学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
腰椎结核(Pott 病)并腰大肌脓肿形成
若需进一步确诊,可行椎旁或脓肿穿刺诊断性活检,并进行病原学检测(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PCR 等)。
1. 药物治疗
• 首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常规方案如 HREZ: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按规范疗程服用,具体用药方案需个体化并遵循当地结核病防治指南。
• 监测肝肾功能,注意药物副作用。
2. 穿刺或引流
• 对于较大的腰大肌脓肿,可行 CT 或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或置管引流,减轻脓液压力并提高治疗效果。
• 必要时可加用局部冲洗,辅助抗结核药物局部浓度提高。
3. 手术治疗指征
• 若椎体破坏严重导致明显不稳或脊髓神经受压症状明显,需考虑外科干预。如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保守治疗或微创引流为首选。
4. 康复与运动处方
(遵循 FITT-VP 原则:Frequency、Intensity、Time、Type、Volume、Progression)
• 早期(急性期):以卧床休息和局部制动为主,避免加重椎体受损。可进行轻度床上活动,如抬腿训练及轻柔的翻身操作,每日数次、每次几分钟。强度极低,以不诱发疼痛为度。
• 中期(症状缓解期):在脓肿引流及抗结核治疗有一定控制后,可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小范围腰背部肌肉锻炼,如屈伸腰部的低负荷练习。频率可逐渐增加到每周3~5次,每次10~15分钟,强度以稍有酸胀但不明显疼痛为宜。
• 后期(恢复期):视骨愈合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可以开展核心肌群训练及低冲击有氧运动(如平地慢走、游泳等)。训练频率可提高至每周4~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注意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疼痛、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变化,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复诊。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为基于现有影像和病史提供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意见。治疗和康复方案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具体用药和操作,请以临床实际情况为准。
结核性脊柱炎伴腰大肌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