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多角骨是一块受良好保护的腕骨。文献中虽有关于其脱位和骨折的报道,但都非常罕见。我们在此报告了一例二分型小多角骨,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曾导致诊断上的困惑。
一名17岁的男孩因右拇指基底部疼痛到急诊就诊。他最近有一次轻微的伸手跌倒史。体检时,可见右拇指基底部轻度压痛,神经血管状态正常。右腕的普通X线检查显示怀疑右侧斜方骨存在无移位骨折。由于怀疑骨折,给予了石膏固定。 3天后在骨折门诊复查时,我们发现腕部几乎没有疼痛。石膏被拆除。检查时,没有看到外部损伤、瘀斑或肿胀。在解剖鼻烟壶区(anatomical snuffbox)右拇指基底部有轻微压痛。腕部活动并未引起任何不适或疼痛。 X线显示,在右侧斜方骨桡侧1/3rd区域沿着骨头全长存在一条清晰、平滑的线。未发现其他骨折或“脂肪垫征(fat pad sign)”,从而排除了骨或软组织损伤。由于该男孩正处于青少年晚期,骨骺尚未完全融合。桡骨远端清晰显示骨骺线。 冠状位轴向CT扫描显示斜方骨分为两个部分,并且边缘已骨皮质化,这表明可能是既存的骨折不愈合或斜方骨的双分型(bipartition),而这被认为是一种正常但罕见的变异。鉴于他无任何症状且临床表现几乎正常,遂诊断为双分型斜方骨。
双节状斜方骨是一种自然存在但罕见的变异。据我们通过文献检索所知,此类病例尚未见报道。然而,已有少数斜方骨骨折的病例报道 2,3,4,5。我们对该患者的主要关注点是他的年龄(17岁)及其临床表现的特征,这使我们对骨折产生了怀疑。斜方骨位于腕骨远端排桡侧,周围有大多角骨、第2nd掌骨、舟状骨和头状骨。由于其解剖结构呈楔形,背侧部分的宽度是掌侧部分的两倍,并且与其他腕骨之间有紧密的韧带连接,因此斜方骨受到极佳的保护 1。腕骨由次生骨化中心发育,此类腕骨不同部分的融合发生在青少年期之后。X线和CT扫描清晰显示斜方骨两部分之间的分界贯穿全长,强烈提示存在双节状斜方骨。最后,跌倒后出现的疼痛可能是由软组织损伤(如韧带扭伤)引起的。经过保守治疗后,男孩症状消失并从诊所出院。
分裂性右侧小多角骨
(无可翻译的英文内容)
根据所提供的X线及CT图像,桡侧远侧腕部显示异常影像学结构,位于正常的腕骨位置(即多角骨中的小多角骨,又名Trapezoid)。具体特点包括:
基于上述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病史,可能的诊断包括:
从患者既往无明显腕部疾病、外伤机制相对轻微以及影像表现来看,骨折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要进一步临床配合排除。
结合患者年龄(17岁)及影像学征象,且经保守观察后症状消失,最可能的诊断为:
先天性双块小多角骨(Bipartite Trapezoid)
之所以考虑此诊断,是因为影像上所见的分隔线形态规则、范围贯穿全骨且显示出平滑骨皮质边缘,加之无明显外伤性骨折迹象,符合先天性变异的典型特点。
对于先天性双块小多角骨本身,不需要特殊外科干预。主要治疗目标是:
治疗策略:
康复/运动处方:
在康复过程中需注意:若出现腕部再次肿胀、剧痛或活动受限,应停止当前训练并及时复诊,以排除新的损伤或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提供的有限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能替代线下面诊或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意见。若有任何疑虑,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
分裂性右侧小多角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