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5岁男性青少年因短期右腕疼痛和肿胀就诊。该患者身体活跃,是体操队的一员。已为其安排双腕X线检查和右腕MRI检查。
X线显示右侧尺骨远端和双侧桡骨远端骨骺板增宽,并伴有不规则及硬化性改变,其中左侧桡骨远端干骺端的硬化性改变更为明显(图1)。
MRI显示右侧尺骨远端骨骺增宽,信号轻度增高,伴有远端干骺端的轻微不规则和极少量骨膜下积液;桡骨远端干骺端也有轻度不规则,但未见明显骨骺板分离或相关的显著骨髓水肿(图2)。
体操运动员腕包含一系列因骨骼尚未成熟的腕关节在体操等高强度运动中反复受到压缩性应力而导致的慢性过度使用损伤,因此得名,并表现为慢性 Salter-Harris I 型损伤 [1].
远端桡骨最常受累,因为它承担了腕关节的主要应力,而远端尺骨受累较少。患者通常表现为逐渐出现的疼痛,在手腕处于 伸展位时 [2].
典型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包括骺板增宽,尤其是掌侧和桡侧,并出现骺周假性囊性以及硬化性改变。MRI 上也可观察到骺板改变,一些病例可见骺周骨髓水肿 [3].
临床上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要表现为慢性腕痛(无放射学异常);中期则活动度减小(出现影像学特征);晚期由于桡骨生长受损且相对尺骨过长(表现为尺骨正变,并可能导致 TFCC 撕裂和尺骨撞击等并发症)[4]。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结合病史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取决于病变所处阶段。早期以休息、冰敷及抗炎药物为主。有时需要应用夹板或石膏制动,晚期则可采用尺骨手术。康复时间因阶段而异,一般需要 1 至 6 个月不等 [2].
已取得患者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用于发表。
远端尺桡骨骨骺应力综合征(“体操运动员腕”)
1. 从右手腕部正位与斜位X线片可见:
・ 桡骨远端骨骺与干骺端之间的骨骺线局部可见轻度不规则,部分区域增宽。
・ 在远端桡骨桡侧及掌侧(前方)同样可见骨质密度改变,提示存在生长板区域的应力性改变。
・ 关节对位及骨小梁总体结构尚可,未见明显急性骨折断裂征象。
・ 软组织影像未见大范围水肿影,局部可有轻度肿胀。
2. MRI(冠状位为主)显示:
・ 骨骺附近信号呈轻度异常,远端桡骨骨骺线以及周围骨髓信号增高,提示慢性应力所致的水肿或炎性反应。
・ 未见明显骨折线或关节面塌陷。
・ 周围软组织略显水肿迹象,但无明显韧带断裂或关节积液等征象。
结合患者年龄、运动类型(体操)、症状(腕部疼痛、短期肿胀)、影像学所见(桡骨远端生长板区域增宽及周边骨质反应),最可能的诊断为: “体操运动员腕(Gymnast’s Wrist)”,即桡骨远端骨骺应力性损伤。
1. 治疗策略:
・ 早期保守治疗:包括减少或暂时停止使腕部承重的动作,使用冰敷(冰袋冷敷),配合非甾体类消炎药物以缓解局部疼痛和炎症。
・ 必要时可采用腕关节支具或石膏固定,减少运动时对骨骺板的持续压力,帮助炎症和应力性损伤修复。
・ 若在后期出现明显正尺偏移(桡骨生长受限)或出现严重关节不稳定,可考虑手术干预(如相应的骨校正或尺骨缩短手术),但此种情况相对少见。
・ 康复周期可依个体情况从数周到数月不等。
2. 康复运动处方(FITT-VP 原则)
・ 频率(Frequency):早期可每周2~3次低强度腕关节活动训练,随着疼痛好转和支撑能力增强逐步增加至每周3~4次。
・ 强度(Intensity):以不引起疼痛明显加重为准,初期以腕部简单关节活动度(ROM)练习为主,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和承重。
・ 时间(Time):每次10~15分钟起步,视耐受程度增加至20~30分钟,逐步累积。每天可进行2~3次简短练习,分散压力。
・ 类型(Type):先从无负重的被动/主动关节活动开始,如腕部屈伸、旋前旋后、桡尺偏等;中后期增加弹力带或小重量器械练习,以强化前臂肌肉群并提升关节稳定性。
・ 体积(Volume):根据疼痛评分和关节稳定性设定总训练量,保证每周逐步增加但不过度。
・ 进阶(Progression):当患者不再出现疼痛或肿胀反复,可逐渐恢复必要的支撑动作训练,包括平板支撑、倒立等,但需密切监测症状,一旦疼痛反复即减少负重并回到较低强度。
3. 特殊注意事项:
・ 对于青少年,需尤为关注骨骺健康,避免反复过度负重导致永久性畸形或关节损伤。
・ 若合并腕部韧带松弛或体操动作错误姿态,应在康复训练中矫正动作、加强核心稳定性和前臂肌力训练。
本报告为基于当前影像学与病史信息所做的参考性分析,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临床诊断和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患者具体诊疗计划需结合实际情况,由临床专科医师综合评估后决定。
远端尺桡骨骨骺应力综合征(“体操运动员腕”)